去年的土地市場,裹挾一個又一個瘋狂的“地王”,和一組賽過一組的成交數據終于結束了,留給人們無盡地感慨和唏噓。2014年剛剛開局,土地市場卻并未因為跨越“年關”,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上,依然是一派高調猛進的風貌,熱度未減,更見瘋狂。
雖然如此,業內也不乏觀點認為,今年的土地市場或將呈現新的特征。就北京而言,漸成主流的“自住型商品房”供地方式,恐將給北京地市帶來格局之變。此外,全國的土地價格和房價盤旋上升、繼續高企的態勢還能持續多長時間,業內意見不一。去年“兇猛”拿地的房企,今年胃口又有幾何?政策之變、融資之變、格局之變……種種變數之下,恐怕很難給市場“打保票”。
地市或繼續分化
今年1月初,媒體瘋傳“人口500萬以上特大城市今年不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的消息,平地一聲雷,引發震動。甚至有觀點將其解讀為土地斷供、房價暴漲的信號。然而,輿論的驚愕表情還未舒展完畢,國土部的“辟謠”發文已經火速趕到:媒體誤讀,斷章取義。可見,如今人們對政策的預測,是多么“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雖然如此,“著重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土地開發總體方向,被再一次明確下來。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院長周建春也在公開場合透露,今年國家將嚴控土地供應增量,全面推行節約集約用地政策。用地規模實施總量控制和減量供應,加大存量建設用地供應,減少新增建設用地。
但是,從今年1月以來的土地市場表現來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熱潮依然,供需兩旺,供應收緊的壓力很大。以北京為例,全月土地收入有可能突破400億元。地市供需兩旺的情況在一二線城市較為普遍。土地供應的增加,有助于緩解后市的供需壓力,如果收緊,很有可能加強房價上漲的預期。
與此同時,全國地市分化的預期進一步走強。業內預測,今年三四線城市的地市行情,或將和一線城市行情“越走越遠”。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節約、集約用地”的政策方向,將給不同城市帶來不同的效應。一線城市不可能盲目擴張,土地新增供應量有限,或將進一步推高土地的熱度和價格;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流行的“造城運動”未來將被嚴控,同時,房企對這些地區的土地熱情也將更趨于理性。
地價走勢變數多
過去一年土地市場備受矚目,最重要原因恐怕是地價和房價的盤旋上升。地價高企,進一步加劇了房價上漲的恐慌預期。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40個重點城市的土地成交額高達14707億元,同比漲幅45%,其中一線城市的漲幅達到156%,全面突破歷史紀錄,成為近年來的高峰。
樓市和地市形成了一種相互推助、相互傳導的態勢,樓市火熱和銷售向好,刺激著房企高價拿地的熱情;土地價格的步步走高,又推助了房價上漲預期,刺激著樓市行情走高。然而,業內有聲音認為,這種熱度的相互傳導,今年可能出現更多的變數。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去年一些“地王”地塊的樓面價,已經遠高于區域房價水平。僅僅從“面包”和“面粉”的邏輯角度出發,并不能完全推導出市場的未來表現。后續乏力的風險,考驗著高價地的未來命運,也會給地市產生降溫的作用。
另一方面,土地市場供需關系的周期性因素,也讓今年地價的走勢,產生更多的制約因素。以北京為例,在2013年之前,北京市連續三年沒有完成土地供應計劃,供應量處于持續的低水平狀態。
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和2012年,北京市住宅類土地供應量僅為近五年內平均水平的85%和56%。這種供應端的緊缺,常被解讀為導致供需矛盾和地價上漲的主因。然而,隨著去年一年土地市場全面反彈爆發,“解渴”之后的供需矛盾,也影響著今年的行情走勢。
此外,還需考慮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熱門的優質地塊。去年,北京的農展館、玉淵潭、夏家胡同、臺湖等多個熱門優質地塊的出讓,不僅帶動了市場活躍度、推高了市場預期,也將平均地價水平拉入新高。“今年一線城市再出‘地王’的可能性較大”,張大偉認為短期內行情并不會扭轉。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也認為,今年有沒有熱門優質地塊、數量多少、質量如何都決定著市場熱度,也是決定市場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這些都取決于土地管理部門的政策態度。
自住房用地“半邊天”
對于北京而言,土地市場的格局之變,恐怕將是 “自住型商品房供地”成今年供地主流。今年1月,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傳出消息稱,今年北京市擬安排住宅用地供應總量中的40%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60%用于商品房建設。其中,商品房用地中,將有50%用于建設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
這也就意味著,“限房價、競地價”仍將是今年北京市土地出讓的主流方式,而定位為“滿足中低端、夾心層的住房需求”的自住型商品房用地,將撐起整個土地市場的“半邊天”。
郭毅認為,自去年4月份以來,北京市出讓的商品房用地中,絕大部分都有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用地。今年50%的比例,將繼續影響著商品房用地的供應結構和市場反映。
據國土局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成交的住宅用地中,共配建各類保障房建設規模約346萬平方米(約6萬套),由此減少的政府土地收益約300億元。其中,通過競建方式增加的各類保障房建筑規模約92萬平方米(約1.85萬套),由此減少的政府土地收益約130億元。
另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數據,去年配建保障性質住房的土地量,占整體宅地面積的42.6%,較上一年增加了15%。這些數據都顯現出,北京市對于持續增加保障性用地的決心和力度,都在持續增強。
同時,房企對北京保障性配建用地的地塊,依然有非常強烈的興趣,呈現“供需兩旺”。郭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這種地塊的產品不需要考慮市場風險,定價低于市場,需求旺盛,周轉較快;另一方面,去年普遍向好的業績單,讓房企手中“余糧”充足,對于北京土地的需求也很足。 此外,如果今年能繼續保持相對寬松的融資環境,融資渠道不斷拓展,房企在京“搶”地的態勢不會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