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的《哈姆雷特》創作于1601~1602年,該作品內容豐富,在藝術創作方面獨具特色。主人公哈姆雷特本身是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熱情的年輕人,對未來充滿著信心與憧憬,但是由于父親的意外去世、母親的改嫁以及王位的丟失,他性格開始多疑、懦弱、矛盾,進而造成了悲劇的一生。對于這部作品的中主人公的悲劇成因,文學界一直持不同的態度與觀點,因此也就出現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本文通過系統剖析哈姆雷特悲劇的必然性,找到造成悲劇的多重原因,以便達到深刻理解這部經典作品的目的。
一、哈姆雷特的悲劇概述
《哈姆雷特》主要描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曾經謀害自己父親、騙娶母親并篡位的叔叔復仇的故事。由于主人公哈姆雷特本身存在性格缺陷,幾次遇到很好的復仇機會都因為他的猶豫不決而錯過。甚至在最后的比劍過程中,他即便殺死了克勞狄斯、皇后、雷歐提斯,但是也因自己猶豫不決的性格而中毒劍死去。莎士比亞通過描寫哈姆雷特成長過程中遭遇了親朋好友的背叛,在思想上抑郁苦悶,曾經幾次將要復仇成功但是由于猶豫不決而導致失去了機會,最終失敗的人生經歷,深刻地凸顯出這一時期英國人文主義者強烈要求突破封建頑固勢力束縛的渴望,并且也從側面展露出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局限性特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當時人文主義群體的強大精神,但是不斷出現的軟弱行為也代表了當時人文主義者內心理想與現實社會難以調和的矛盾,還代表了行為與抗爭主體最終將毀滅的悲劇結局哲學。
二、哈姆雷特的悲劇所在
每個讀過這部作品的人所映入腦海中的第一個詞語就是悲劇。曾經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就最先運用了這個詞語,指的是在節目中表演的一種表現傳說、神話、民間英雄人物不幸遭遇的作品。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本來是在威登堡大學中學習,在安逸的環境中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在哈姆雷特心中父親是完美的,并認為在母親心中父親也是理想的。“他真的是一個好國王,對于我的母親也是這樣的恩愛,簡直是不容許外面的風吹疼了她的面頰。”但是有一天父親卻突然暴斃,而本應該傷心守護在父親身旁的母親立即嫁給了自己的叔叔,這顯然是哈姆雷特難以忍受的。“竟然,沒有出一個月……我簡直不敢想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短短一個月,她像是淚人兒一樣,送給我父親下葬時候的鞋子,還一點都沒有變舊呢,哎呀,你看她!(就連無知的畜生都會哀傷的久一些呢!)她竟然與我的叔叔這么快結婚了!”哈姆雷特難以接受這樣的打擊,對于母親這樣的行為,他甚至覺得對自己是一種恥辱——“這真的是作孽啊!這樣輕捷地進入到亂倫的衾被!”從這時開始,原來美好的生活就像是一塊破碎的玻璃,在摔下粉碎的那刻就打破了曾經的寧靜。就像是被上帝趕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哈姆雷特必須要去收拾這樣的難看局面,一個人去面對發生的一切。《圣經》中所寫的亞當和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后沒有了庇護,必須要依靠自己生存下去。在失去上帝的保護之后,不管前方是黑暗抑或是光明,都要努力往前,即便是無以復加的壓力,都難以改變。哈姆雷特陷入這樣的苦痛之中,他清楚所有的事情,因此也很痛苦怎么會有這么清醒的大腦,就像是亞當和夏娃在最苦難的時候能夠分辨出善惡一樣,卻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
在知道父親去世的真相之后,哈姆雷特給予自己的并不只是仇恨,而是想要給予這個世界帶有人文主義性質的社會環境。改變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挫折,而這也是一大考驗,是他必經的人生。哈姆雷特將自己復仇問題擴大成為社會問題,然而由于力量有限,因此總是在思考的過程中,卻難以獨自完成,不斷陷入到痛苦與猶豫中。身為一個皇子,一個未來國家的國王,尤其是在知道父親去世的真相之后,他理應選擇承擔這樣的考驗。就像是曾經查爾斯所言:“對于這樣的問題,誰都幫不了哈姆雷特的忙,只能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的問題,去獲得行動的力量!”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哈姆雷特習慣于沉浸在幻想之中,逃避現實,甚至有時候因為感激叔叔曾經的親情而遲遲不肯采取復仇行動,讓一切計劃一拖再拖,最終失去了一次次好的機會。
三、哈姆雷特的悲劇成因
(一)主觀因素
1,思想局限性
就像與普通人一樣,主人公具有濃郁的宗教思想,不斷出現的“超自然”鬼怪讓哈姆雷特感到十分逼真,認為鬼怪是真實存在的,他經常去表達自己的畏懼情緒是因為害怕被打入到地獄中。在“生存還是毀滅”的情節獨白中,我們依舊能看到他殘留的對死后世界的恐懼與疑惑。這就說明了主人公深信教會中關于天堂、地獄的描寫,也正是這樣的思想局限性讓他在最后的“戲中戲”錯過了極佳的一次復仇機會。
其次,哈姆雷特還經常表現出他明顯的宿命論思想。在殺死波洛涅斯之后,他說道:“……要知道這可是上帝的意思,是借著他的死來懲罰我,并且也是借著我的手來懲罰他,讓我成為替天行道的工具與使者。”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看出哈姆雷特習慣于將人事與天意緊密聯系起來。在海上脫離險境之中,他對霍拉旭講解了自己的脫險經歷,甚至感嘆道:“……我們需要承認,有時候一時的猛浪,反而能夠激起我們做事的勇氣。同時從這一點來說,不管我們曾經怎樣辛苦,結果早已被冥冥中的力量規定,無法改變。”
2,性格上的弱點
首先,哈姆雷特對于復仇十分理智,行動過于謹慎,這也是讀者感觸頗深的一點。雖然父親的亡魂告訴他一些真相給予他巨大的震撼,他憤怒地喊著:“讓我去駕馭著像思想與愛情一樣迅速的翅膀,飛過去將仇人殺死!”然而,哈姆雷特緊繃的理智又將這樣的沖動壓制住,對自己親眼所見的幽靈產生出疑惑。最后,他沒有選擇繼續行動,而是要確定“新的證據”,這樣的理智讓他的復仇計劃拖延了兩個月,使克勞狄斯發覺了侄子的計劃。在哈姆雷特借助“戲中戲”解除了叔叔的疑惑之中,他繼續選擇行動,這時候上天也給予哈姆雷特一個絕佳的機會:哈姆雷特在去到母親房間的時候看到了正在禱告的克勞狄斯,這時候的他正背對著哈姆雷特,沒有發覺哈姆雷特的來到,并且身邊沒有旁人保護。但是哈姆雷特“立即動手”的念頭只是瞬間閃過,立即理智地選擇了放棄這次復仇行動。他認為這樣殺死克勞狄斯只會送他上天堂,但是自己想要他下地獄。但是哈姆雷特并不知道,克勞狄斯早已設下借刀殺人的仙境。因為哈姆雷特誤殺了波洛涅斯,所以克勞狄斯得到了有利的機會,而這也使得小王子從原來主動的局面轉變為被動的局面,由此可見哈姆雷特太過謹慎的性格給予他多大的阻礙。
另外,我們能夠看到哈姆雷特身上的弱點,他沒有任何斗爭經驗,在政治領域可謂是一個新人。他不會老謀深算,也不懂政治權術。盡管似乎他善于談論現實中的丑惡現象,但是要對付克勞狄斯這樣老奸巨猾的角色,他根本不是對手。哈姆雷特對外人無法掩飾自己的本質,甚至會對虛偽的克勞狄斯展露出公然的對抗情緒,不會去接受對方的拉攏。在克勞狄斯的親信面前,還會挖苦他是一個“蛆蟲”,這樣公然的挖苦讓克勞狄斯無法掛住顏面,并且開始懷疑哈姆雷特裝瘋賣傻的真假。在一系列的行為中,克勞狄斯開始將自己的侄子作為自己的巨大威脅,并且逐漸選擇了主動進攻,影響了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
(二)其他因素
哈姆雷特所處在的社會是信仰榮譽的,尤其在那個時期流行的騎士精神是每個人所崇拜的,并且對于整個封建社會也有著巨大影響,所以作者莎士比亞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看重王族與自己的榮譽,例如在第一次獨白中,他打消了自殺的想法,不只是覺得自殺違背了宗教的戒規,并且他認為這樣的死法極大地損害了自己的榮譽。在臨死之前他對霍拉旭說道:“啊,上帝啊!霍拉旭,我在死了之后,假如世人不明白一切的真相,那么我將要蒙受怎樣的不白之冤……”這些話語無不表明了哈姆雷特看重自己的榮譽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不愿意做有損名聲的事情,因此不會與克勞狄斯有私交,也不想背負了弒君的罪名。主人公復仇對象的特殊性質也是他難以順利進行復仇計劃的原因之一。因為自己叔叔篡位成功,成為一國之君,周圍有一群走狗親信,加上克勞狄斯從最開始就對自己的侄子懷有戒心,面對這樣的情況,哈姆雷特只能選擇裝瘋賣傻處處小心來保護自己的安全,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顧慮,才釀成了最后的悲劇結局。
四、結語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是屬于思考型的,也許是屬于行動型的,甚至人格中也是這兩種類型的對立、統一體。對于哈姆雷特悲劇的一生,我們不但要產生憐憫之情,并且也要收獲啟迪:一方面,要做到富有思想,敢于行動;另一方面,也要將智慧與勇敢集合于一體,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參考文獻]
[1]丁海彬,耿寧.由《哈姆雷特》的王住紛爭小窺兄終弟及的倫理沿襲[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2]趙巍.淺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和亞里士多德悲劇人物論的相通之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3).
[3]孫文娟.中西語境下的“母性缺失”——再議“美狄亞”與“細侯”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2(01).
[4]許宏,王英姿,亦步亦趨:卞之琳的詩歌翻譯思想——從卞譯《哈姆雷特》談起[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02).
[5]胡愛華.文化、社會和心理內涵的嬗變——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復仇悲劇的敘人模式探討[J].四川戲劇,2010(02).
[6]孫艷娜.“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論林兆華對《哈姆雷特》的主題再創[J].四川戲劇,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