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分稅制改革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意味著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帷幕開啟。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未來我國改革的總體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此相應,財政體制的定位以及財政改革的邏輯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6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將財稅體制改革定位為“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
以此為出發點,財政改革的目標定位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革路線圖將沿著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方面展開,到2016年基本完成這三大重點任務,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革任務重、難度大、時間緊。與財政體制職能“升級”形成對比的,是我國財政治理現實中存在的一系列棘手問題,財政治理的碎片化、不規范、不統一等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在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上,預算與政策兩張皮。部門和地方爭取財力的積極性很高,爭取資金越多,使用權力越大,但資金的使用效率卻相對低下。
在稅費征收上,法定原則遠未落實,妨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抑制了微觀活力和創新動力。這些異化之舉使政府職能的轉變舉步維艱。
一面是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更高定位,一面是現實中復雜的利益格局調整。財稅改革已涉深水區,與其他多項改革交織。
此外,預算管理改革將撬動專項轉移支付這塊事關眾多部門核心利益的“蛋糕”;“營改增”步入攻堅期,將面對一些來自國有壟斷企業甚至行業的阻力;消費稅、煤炭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房地產稅、個人所得稅等改革,不僅牽涉經濟結構調整,還將影響從企業到個人等微觀個體的利益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的重新劃分和界定工程浩大,將觸及央地之間收入分配的敏感問題,更關乎行政體制改革的宏大命題。
實現財稅體制改革目標需要步步為營,在輾轉騰挪中不斷突破各種障礙,可能是一個稅點的“斗爭”,也有可能是一個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存留的博弈。改革推進的過程不會輕松,每一環節都將是“硬骨頭”。
現實雖然嚴峻,但改革充滿希冀。本輪改革的多項舉措,在過去幾年已開始試點。例如,部門三公經費公開為建立預算透明制度打下了基礎;“營改增”在多個行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輿論環境上,納稅人意識被普遍認同,將對改革形成倒逼的社會力量。
未來,決策層與財政部門須在復雜的利益博弈中堅定地推進改革,確保改革措施呱呱落地,全國一盤棋,上下同欲者勝。如此,才能發揮新一輪財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杠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