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電影制作人朱利安·阿爾坎特拉最近在惦記著給新片籌集資金,“其實這幾年整個英國電影界都面臨投資短缺的問題,比如前幾年籌拍《國王的演講》時,制片人就屢次碰壁,找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他說。
好在后來的故事有個喜劇結尾,最后一刻降臨的投資,猶如白衣騎士的經典橋段般拯救了一部奧斯卡影片。阿爾坎特拉羨慕《國王的演講》的運氣,不過戴著眼鏡的他也對自己在平坦世界上的視野頗為自得,因為他在遙遠的東方找到了金礦:有不少來自中國的資金已經準備好投入到電影里來。
中國去年的電影票房收入較2012年增長了26%,接近216億元人民幣,無論從增速看還是從規模看,都是全球最有活力的電影市場之一。而且更讓電影人垂涎欲滴的是,在看到商機后有不少中國的“熱錢”涌入了電影領域,嘗試完成從投資建廠制造商品到投資拍攝制造夢想的轉變。
英國是傳統的電影強國,其魅力并沒有完全被好萊塢遮掩。目前英國電影產業在全球電影總票房中占據7%的份額,每年為英國經濟所作的貢獻高達42億英鎊。英國已經打算將電影產業打造成會下金蛋的雞,電影每年為英國吸引10多億英鎊海外投資,主要原因是近幾年英鎊貶值和稅收優惠,使在英國制作一部電影的成本比在好萊塢低30%。
有強大制作能力的英國電影界對爆炸式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垂涎欲滴,打算吸引中國的投資到英國拍電影,今年的北京電影節就成了他們的灘頭陣地。4月中旬由英國電影協會牽頭組織的代表團就首次訪問北京電影節,這個由12名成員組成的團隊包括星探、制作人、發行人、營銷公司、英國電影委員會等英國電影界各方的代表,他們走訪了中國的制片廠、發行公司、投資人和攝影基地,四處尋找合作機會。
中英兩國電影的交流比在片場拍攝節奏還緊湊,很快兩國的電影人就圈定將重點考慮四個領域的合作,其中包括建立中英電影長效戰略合作機制,積極鼓勵開展文化交流和產業合作,逐步啟動中英兩國電影合拍計劃等,英國人最關心的開發“東方金礦”也有進展,雙方約定在政府主管部門、制片人、發行人和投資人等層面建立對話合作機制。
中英的電影合作里還包括互相引進優秀電影的內容,雖然中國人對來自英倫三島的哈利·波特、“007”以及憨豆等耳熟能詳,不過英國觀眾卻沒多少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面孔。“西方觀眾一直不大喜歡看帶字幕的譯制片,這種情況只是到了最近5年才稍有變化。”參加過《星球大戰》拍攝的加里·庫爾茨解釋中國電影遇冷的原因說,“此外,中國或者西方的發行商拿到中國電影時,他們都不認為這些電影能吸引西方觀眾,在這種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下他們甚至不會去嘗試。”
好在目前情況正在轉變,也有發行商開始“壓冷門”。比如在國內引起不小爭議的《天注定》就要登陸英國院線,在倫敦的地鐵里都能看到這部中國電影的海報。“中英兩國的電影合作計劃旨在給兩國的電影人和觀眾一個平臺,讓他們能有機會交流,能真正了解兩國觀眾的訴求,了解各自不同的文化。所以我們的年度計劃重點是將更多優秀的華語電影帶給英國觀眾,讓他們有機會了解和欣賞華語佳作。”英國電影協會主席阿曼達·內維爾說。
(作者為新華社駐倫敦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