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大量的監管修復努力,金融體系仍然沒能全速運行。另外,一些全球金融改革的實施也許不經意地為未來的問題埋下種子,對全球金融市場效率和監管套利帶來負面影響。同時,監管分歧會影響企業的融資、降低金融部門的彈性、增加風險,并最終減少就業和增長。我們要做的是,二十國集團加強全球金融部門的政策協調,重點是讓國家監管規范更加符合公認的國際原則,同時必須闡明誰“越境管治”。
隨著改革從銀行向保險公司等其他核心金融機構延伸,保險公司與銀行在實踐監管中的差別有必要存在,前提是保證他們與常見原則和目標一致。當然,在那些監管和監督能力有限的新興市場,特別是那些從事不太復雜的金融業務和經營較為簡單的金融產品的機構,比較簡單的與常用監管原則一致的規則和要求會有更多空間。我們必須避免把監管管道與更安全、更彈性和更高效的并有助于經濟持續增長的金融部門相混淆。
譬如,影子銀行給銀行帶來競爭,給儲戶和投資人提供達到其金融目標的替代方法,但隨其市場份額增加,監管死角也明顯增大。其崛起是否已經影響了央行干預信貸增長的能力備受質疑。
現實是,單邊主義興起、細分化增加、復雜性升高、公共信任下降和多邊協調減少。如果不重新啟動國際政策的合作與協調以解決這些問題,“信任赤字”和“監管真空”將損害政府重振經濟活動和就業的目標,而且會助長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