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波動性的警示信號
胡一帆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全球波動性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低水平,過去這曾出現在金融市場發生大幅波動之前。
VIX(恐慌)指數已接近2007年10.8的水平,而當時國際投資者忽視了次貸產品風險的過度累積。信用利差繼續急劇下降,反映這些投資者采取了激進的冒險策略。
美國股票的遠期市盈率已達到自2007年以來的新高。債券市場似乎處于危險之中,因為美聯儲和英國央行等主要央行正逐步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
在此情況下,什么將觸發市場的回調?商品價格的波動或地緣政治事件的沖擊可能會導致利率水平變化。比如伊拉克的政治局勢迅速惡化并陷入混亂,可能需要進行外國軍事干預,導致原油價格近期飆升。此外,盡管烏克蘭已同意停火,但其社會和政治環境依然緊張。自2014年初以來,黃金價格已不斷走高,反映出政治風險在全球范圍內增長。
雖然存在著這些地緣政治風險,但市場并未表露出任何緊張情緒且波動性依然較低。只要美聯儲主席耶倫不表露出任何對目前股市估值或與風險資產相關潛在不穩定性的擔憂,市場將繼續認為美聯儲將長時間保持低利率。歐洲和日本貨幣政策的方向也有助于強化這種市場情緒。
在此環境中,暴風雨前的平靜預計將持續一段時間。(7月7日)
給中國民營銀行的七點建議
謝平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第一,民營銀行股權最好分散。對此,銀監會已規定每一家試點民營銀行需有兩個發起人,且單一股東比例不能超過20%。
第二,股東要選一批真正稱職的董事。董事的核心素質應該是正直、誠信、專業、敢于發表意見、真正的履職,而且要增加一定的獨立董事代表。
第三,要真正發揮董事會的作用,重大議案一定由董事會投票產生。尤其是銀行高管的選聘、任免等事宜應完全交由董事會自主負責。
第四,要選一個獨立的董事長。董事長不能受任何部門、任何大股東的控制,應該真正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尤其要能夠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第五,管理層一定要專業。管理層的薪酬要市場化,而且一定要有獨立業務線條的風險官,風險官應該直接對董事長負責,這是銀行業與一般工商企業最大的區別。
第六,民營銀行的股東要擺正位置。投資做民營銀行,主要目標應該是凈資產的增值和分紅,不要希望通過民營銀行為自身的工商企業做任何關聯交易、擔保、貸款,或者是想通過民營銀行使自己的企業股東能夠獲得優于一般客戶的利益。
第七,政府部門對民營銀行不要過多干預,應將其完全委托給金融監管部門管理。(7月7日)
綠色金融體系政策建言
馬駿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
綠色金融政策是指通過包括貸款、私募基金、發債、發行股票、保險等金融服務將社會資金引導到支持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今后5年內,中國的綠色產業每年約需投入2萬億元左右,在全部綠色投資中,政府出資估計約為10%?15%,社會資本投資的比重將占到85?90%。在目前價格體系無法完全反映綠色項目正外部性的情況下,如何吸引社會資金配置到綠色產業,是政策面臨的一大挑戰。
關于建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具體建議如下——
一、研究成立中國綠色銀行,以綠色債券為主要融資來源。由政府作為發起人之一組建一家專業從事綠色投資的銀行,充分發揮綠色債券的杠桿作用和專業評估能力的規模效益。
二、完善財政貼息機制,鼓勵綠色貸款。由財政部門、發改委與銀行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合作,制訂一套科學、有效、便捷的對綠色項目的貼息計劃。
三、銀行和評級公司在項目評估中引入環境風險因素,建立綠色信貸體系。將環境風險顯性化,從而抑制污染性投資。
四、建立公益性的環境成本信息系統,為決策部門和全社會投資者提供依據。
五、在若干領域實行強制性綠色保險。有利于將環境風險通過保費顯性化,從而抑制污染性投資。
六、加快推動碳交易市場發展,通過市場機制,降低減排的成本。
七、建立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國內的證券交易所應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和發行債券的企業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其環境影響信息。
八、成立中國的綠色投資者網絡,建立投資者社會責任體系,提高投資企業的綠色偏好。
九、通過環保教育,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消費偏好。(7月8日)
不要執迷于中國經濟再平衡
屈宏斌 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關于目前中國的經濟問題,一個普遍觀點是“中國投資太多,消費太少”,為此開出的處方是“再平衡”——讓經濟擺脫對投資的依賴,轉向消費主導的增長。
那么,中國是否已經走到了由額外投資邁向過度投資的分界點?從宏觀層面而言,中國的勞動力人均資本存量仍然較低,不太可能遭遇投資回報率下滑的情況。中國的問題不是投資太高,而是資本市場發展不足,導致投資的資金是由錯誤的融資模式提供的。
因此,真正的再平衡調整要更加微妙。這包括改變投資的融資模式,以更加成熟的信貸市場改善信貸供應,為中小型企業融資提供方便,以及拓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為長期基建投資提供資金。
比起讓政府對需求面進行微調控,造就進一步的扭曲,此舉要更加高效。由于人口結構因素,儲蓄率長期而言將不可避免地下降,但這恰恰凸顯了中國當下投資的重要意義。否則,一旦儲蓄率開始自然下滑,中國將更難為投資籌措資金。
通過刻意壓低儲蓄率來實現再平衡,不僅更加困難,而且更加危險。例如,主管部門試圖降低實際利率,來打擊儲蓄的積極性。但如果不實施各種形式的改革來強化社會保障網絡,此舉可能會催生更大規模的預防性儲蓄。消費將會萎縮,企業利潤和政府稅收收入也會萎縮,從而加大為建立必要的社保網絡而籌資的難度。(7月9日)
宏觀調控須把握合理區間中線
劉樹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
宏觀調控要搞“區間論”,而不能只搞守住下限的“一點論”。所謂“區間”,就包括下限、上限和中線。
在國內外新的經濟背景下,中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減緩的換擋期。這樣,經濟增長由過去經常沖出上限,轉變為要守住下限的情況。
然而,只守住下限是被動的,原因有四個:其一,年年要打“下限保衛戰”,使經濟工作顯得很被動;其二,經濟下滑具有慣性,隨時可能滑出下限;其三,不利于穩定市場預期,不利于提振市場信心;其四,不利于轉方式和調結構,不利于深化改革。
因此,與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線。把握中線,不僅可使宏觀調控上下都有回旋余地,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好上限與下限之間的經濟增長空間,不至于浪費寶貴的合理區間,避免造成宏觀效率損失。(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