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進”成為發展新態勢。
上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其中二季度GDP增幅是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GDP的首次回升。PMI(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4個月上升,工業增加值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分別同比增長8.8%與12.1%,增幅均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
一系列指標說明,4月份以來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初顯成效,定向調控初步遏制了經濟下滑態勢,深度改革釋放的發展紅利正在為經濟增長輸送動力。
雖有企穩跡象,但宏觀經濟仍然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例如,固定資產投資仍呈現高位放緩的特征,出口同比繼續負增長,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一季度回落2.7個百分點。標志著中國經濟增長已進入短期波動和長周期下行的相交織期,即中長期經濟增長率出現周期性下行,從高增長速度向中位增長速度轉軌,短期內經濟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作用下又顯波動。
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中國經濟運行主要面臨的矛盾是穩增長、保下限。穩增長既存在著有利條件和因素,也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和下行壓力。
從國內來看,有利因素一是政府積極推進改革,加大改革開放步伐,有利于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二是強化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將人的城鎮化放在重要位置等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潛力;三是為了穩增長,政府實施微刺激政策,有可能將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不確定因素和下行壓力主要成因表現在——
一是壓縮“三公”消費和控制樓堂館所投資,可能會將經濟運行中奢侈的、超常規增長部分擠掉;壓縮“三公”經費意義重大,但如果私人消費和民間投資增長難以彌補由此帶來的“缺口”,則會引起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
二是化解產能過剩、治理大氣污染、推行節能減排,會將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業淘汰壓縮,即擠掉“壞”的GDP,但當綠色GDP不能及時填補缺口時,也會導致經濟增長率的下滑;
三是為應對影子銀行及壞賬增加,央行出手監管信貸發放,實行“去杠桿化”。去“杠桿化”既帶來“錢荒”,也加快房地產“去泡沫化”進程。同時,由于體制制約,貨幣信貸很難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企業對信貸需求也出現收縮趨勢,這些都會影響今后的經濟增長。
從全球看,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總體會好于上年,但世界經濟形勢好轉可能難以帶來對中國外需的明顯增長。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在需求方面,發達經濟體的公共消費和私人消費目前動能偏弱,普索公司對歐洲13個國家的調查顯示,2014年有79%的受訪者對新一年的消費愿望是降低的,儲蓄愿望是增加的;在供給方面,世界供給市場上出現了對中國制造的供給替代效應。
受上述因素影響,經濟運行中不確定風險因素在增多,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還比較大。可以預見,2014年全年經濟增長可能低于上年,但仍處在決策者預期的合理區間。
當前經濟運行中須關注的問題
中國經濟仍具有巨大的韌性、巨大潛力和巨大回旋余地。當前和今后,中國經濟面臨以下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是債務迅速增加和金融風險在上升。目前,中國政府債務已經超過30萬億元,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超常增長;企業負債率也在不斷上升,負債額突破70萬億元;居民負債也超過15萬億元。中國社會總體負債水平(杠桿率)已經從2007年的140%,上升到現在的210%,已靠近國際經驗風險高發窗口期250%?280%。
二是房地產市場風險在增加。當前房地產市場銷售量和銷售價格“雙降”正在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蔓延,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在下降,開工量在減少,土地市場在降溫。
如果房地產市場“去泡沫化”繼續下去,必將引起居民財富縮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銳減,房地產企業出現破產,由此引發購房者、房地產企業、地方政府與商業銀行、影子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債務鏈斷裂,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較大風險沖擊。
三是受既有體制和政策的約束,需求結構難調整,在投資從高位回落后,消費增長卻難以跟進,產能過剩矛盾還將加劇。
2010年以來,中國社會消費增長率一直在下降。這與高檔消費和房地產銷售下降有密切關系,同時,也與居民消費傾向偏低有關。據央行今年第2季度對全國50個城市2萬個城鎮儲蓄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城鎮居民傾向于“更多儲蓄”和“更多投資”的高達81.6%,只有18.4%的居民傾向于更多消費。這種投資傾向高、消費傾向低的情況,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會保障網建設滯后造成的。
四是實體經濟經營困難依然較大。當前,在實體經濟層面,企業家對經濟形勢的感覺與宏觀層面的觀察尚有差別,說明企業目前遇到的發展難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中小企業發展艱難,需求不足、產能過剩、成本上升,貸款困難、上游企業資金拖欠嚴重、公共服務環境不佳等問題持續存在,使企業自主增長動力不強。
調控加減法
下半年,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 應繼續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堅持定向調控,出臺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并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預調、微調,通過推進改革釋放發展紅利,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值得期待。
2014年初,中國確定的宏觀政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信貸政策組合。根據當前經濟形勢,經濟發展正在發生一些微妙變化,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目標已經不是防通脹,而是穩增長、防下限了。
對此,今后的財政政策將向積極寬松轉化,做加減法;貨幣政策向真正的中性轉化,保持信貸資金適度增長;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為穩增長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產業結構調整既要搞好化解產能過剩,又要培育扶持新興產業發展。
首先,財政政策應向積極寬松轉化。寬松就是說在消費沒有大的增長情況下增加公共投資,這些公共投資應該用于經濟增長中短板制約方面,特別用于制約城鄉居民消費的公共設施方面。在今年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不大的前提下,適當再擴大債券發行規模,用于保障住房、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貧困落后地區交通設施、重大水利設施、節能環保、社會事業建設等領域。
其次,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優先和重點推進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有企業體制、城鄉二元體制、國民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破除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的體制障礙,完善政府在宏觀調控、加強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所有這些改革都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為經濟健康增長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再次,宏觀政策應該向私人消費方面傾斜。比如,八項規定出臺后,超常規的公共消費壓縮下來了,能不能適當調整工資收入,把資金引導到私人消費領域,并適當提高財政對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補助標準。現在國家對中西部地區城市的非正規就業居民和農村滿60歲以上的老人補助標準很低,無法保證他們過上體面的養老生活,提高中西部地區和部分農民的補助標準,已勢在必行。
此外,加大對企業和居民的減稅力度,在營改增擴圍基礎上,適當降低一些進口日用消費品的關稅和消費稅,尤其是一些奢侈品的關稅和消費稅。同時,進一步減少對企業的行政性收費項目,以增加企業活力。對2013年8月1日開始實行的對小微企業減免征增值稅的政策也宜進行調整。對于城鄉居民個人來講,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3500元調到5000元,也能有效刺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