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主要新興經濟體走到一起,共同創辦跨區域的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尚無先例。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簡稱“金磚銀行”)的象征意義和實際意義不言而喻,它不僅標志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國際金融架構變革取得的實質性進展,也標志著金磚國家合作由過去的領導人在宏觀層面的磋商,轉入經濟金融層面的全面務實合作,并由此進入了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化建設的實質性階段。
2014年7月15日?16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在巴西福塔萊薩和巴西利亞兩地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巴西總統羅塞夫、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南非總統祖馬終于讓備受關注的金磚銀行倡議塵埃落定。
五國將啟動金磚銀行籌建計劃,確定由五國均攤500億美元的初始資本,并計劃于2016年正式開始運營。
金磚銀行正展現出新興經濟體抱團取暖的巨大能量,但若過度解讀金磚銀行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可能會讓這一新生事物承載難以達到的期望,因此積極務實地面對各種風險與挑戰不失為一種現實的選擇。
金磚銀行無意替代世界銀行
現有的國際多邊開發機構包括兩類:一類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安第斯開發集團等區域性多邊開發機構;另一類是世界銀行這樣的全球性多邊開發機構。金磚銀行的成立,將成為首個覆蓋全球四大洲的大型跨區域開發銀行。就其地域范圍來看,金磚銀行擁有對世界銀行業務構成直接挑戰的潛力。
早在2012年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就金磚銀行計劃指出,建立一個新的銀行并不容易,必定涉及一些敏感問題,如行長人選、總部選址、資金來源、籌資方式及銀行評級等問題。言語之間,隱隱透出一種不安。
為了應對金磚銀行等新的多邊開發機構的成立,現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于2014年7月8日的訪華記者會上表示,世界銀行已成立全球發展實踐局和跨領域的專業部門,以便處理與此類機構的關系。世界銀行對金磚銀行的“擔心”顯露無遺。
事實上,金磚銀行并未將目標放在與世界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機構進行競爭,也不試圖挑戰現有國際金融格局。關于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宗旨與職能,金磚國家領導人曾在第四次峰會上達成基本共識,并在第五次峰會上得到進一步確認——金磚銀行旨在為金磚國家、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籌集資金,作為對全球增長和發展領域的現有多邊和區域金融機構的補充,而不是對已有多邊開發機構形成挑戰。因此,從金磚銀行的定位來看,那種認為金磚銀行旨在挑戰甚至取代世界銀行,以及改變現有國際金融結構的觀點不免有些言過其實。
美國金融霸權難以撼動
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而言,美國的金融霸權主要表現為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和美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主導地位。
美元霸權的來源,正如《金融帝國》的作者邁克爾·赫德森所言,美國利用世界經濟中實質上的美元本位制以及信奉貨幣主義的各國中央銀行,實現全球經濟美元化,使全球各經濟體尤其是依賴美國經濟的經濟體為美國的財政赤字、國際收支赤字埋單,從而獲得霸權利益。
目前,全球外匯儲備幣種結構中美元占60%以上、全球以美元為貿易結算單位的貿易量占40%以上,涉及美元的外匯交易占全球交易量的80%以上。這奠定了美元無可爭議的國際貨幣地位,也令其他各國貨幣難以企及。
從國際多邊開發機構貨幣方面來看,國際慣例包括對貨幣可兌換性的確認、貨幣的使用和維持銀行持有貨幣的幣值三方面內容。就金磚銀行而言,要擺脫美元霸權的影響,實現去美元化目標,在貨幣方面仍存在諸多障礙。例如,五國間尚未建立降低籌資成本以及避免匯率變動風險的貨幣互換機制,五國貨幣并非都是完全可兌換貨幣等,這使得金磚銀行本幣化運行困難重重。
在國際金融機構的主導權方面,美國的影響力非其他國家能相比。美國擁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現有全球金融機構最大份額和投票權,并獨享這些機構重大事項的否決權。而金磚國家由于投票權限制,難以發揮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作用。從某種意義講,這些國際金融機構是美國維系其全球金融霸權的工具。
即便如此,金磚銀行建立后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治理格局。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機構,金磚銀行業務可覆蓋全球,在對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有效補充的同時,也可進一步影響現有多邊開發機構的改革,并逐步改變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被動局面。依托金磚銀行這一平臺,金磚國家還可通過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業務來擴大其影響力。
正如俄羅斯經濟學家羅曼·安德烈耶夫所言,金磚銀行的意義在于,它將成為全球金融體系中一個可靠的新選擇。在可預見的未來,無論從目前的規模和重要性來說,金磚銀行都難以與當前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相抗衡,金磚國家打破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多邊發展金融體系的壟斷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