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應該如何監管的爭議,仍在進行中。
“目前爭議的焦點集中在股權眾籌平臺的額度、股權眾籌合格投資人的標準等幾個方面。”一位證監會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
由于分歧較大,原定于2014年年中出臺的《股權眾籌平臺指導意見》,將有可能拖到年底再推出。
被喻為風投界“攪局者”的股權眾籌,是一個舶來品。2013年國內正式誕生第一例股權眾籌案例,此后一發不可收拾。但與之如影相隨的是“非法集資”、“非法公開發行股份”等法律風險,股權眾籌的法律監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2014年3月,股權眾籌明確歸屬于證監會監管。此后證監會的市場監管部帶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組織了多次調研。6月12日,證監會主席肖鋼更是親赴北京兩家眾籌公司進行調研。
證監會的監管思路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前述證監會人士透露,“大體上是不能壓制其發展,但要規范。”
在《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的采訪中,多位股權眾籌平臺的負責人呼吁,希望監管層能夠不要給太多限制,要真正發揮互聯網的價值,鼓勵行業發展。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對于監管細則中爭議“激烈”的條款,證監會下半年將組織更為細致的調研和討論。
調研馬不停蹄
從2月份開始,證監會在北京、上海、深圳對股權眾籌行業展開了多次調研。深圳的大家投、北京的原始會和天使匯等股權眾籌平臺,都是調研的重點。
大家投創始人李群林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證監會年初的調研主要集中在平臺模式、業務規模、風險控制等基本情況。“因為畢竟是業務創新,監管層首先要了解清楚業務具體如何操作,才能進一步分析風險,從而制定相關的監管細則。”
3月,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公開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股權眾籌模式有積極的意義。他還指出,證監會正在對股權眾籌進行調研,將適時出臺指導意見。
監管層肯定的表態,讓一直游走在法律紅線邊緣的股權眾籌業,看到了發展的曙光。
5月中旬,國內知名的股權眾籌創始人,紛紛都齊聚北京,參加證監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一起召開的監管細則的座談會。
此次座談會不僅包括證監會創新部、法規部、市場部的相關負責人,還有法律界的專家學者,甚至最高人民法院也派人出席了此次座談。
據參會人士透露,此次會議主要聚焦以下問題:股權眾籌模式的探討;平臺注冊資金規模;融資項目的信息披露;股權眾籌投融資規模限制;股權轉讓細節;眾籌平臺風險控制;投資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合理引導投資者退出的問題等等。
《股權眾籌平臺指導意見》將由證監會法律部法規處負責起草,而證監會創新業務監管部將承擔具體的監管職責。
與此同時,銀監會關于P2P的行業調研和座談也在進行中。正在市場紛紛猜測股權眾籌和P2P兩個行業的監管細則誰先落地之時,證監會主席肖鋼親自調研股權眾籌。
6月12日上午,肖鋼分別赴網信金融集團和北京天使匯創業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據接近調研的人士透露,肖鋼此次調研主要是了解眾籌行業的業務形態和具體發展情況,并未對相關監管問題再作進一步溝通。
“6月初證監會已經決定延緩《股權眾籌平臺指導意見》出臺,因為對于一些監管細則,業內爭議很大,所以肖主席親自下來看一看。”陪同肖鋼調研的原始會CEO陶燁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爭議焦點
到底是怎樣的監管思路引發了行業人士的激烈討論?又是怎樣的爭議導致了監管細則不得不擱置再議的局面?
陶燁向記者指出,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對企業融資階段和融資上限的規定;二是對投資人的門檻設定。
據了解,證監會擬定將股權眾籌平臺定性為服務獲得天使投資之前的創業型企業,并要求在眾籌平臺上的融資額不超過1000萬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要求會嚴格限制眾籌平臺的服務范圍,也不適應目前股權眾籌平臺上企業的融資需求。
以原始會為例,自2013年底成立以來,該平臺上線項目有60多個,成功融資8個,總融資額超過1億元,其中有一個項目的融資額高達7000多萬元。
“如果真的融資額被限定為1000萬元,那么很多正在談的項目都不能做了。”一位股權眾籌平臺的負責人表示,國內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融資額度定得過低,根本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投資者投資金額的限定是爭議的另一個焦點。《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在肖鋼調研的當天下午,證監會創新監管部負責人及證券業協會再次和國內幾家眾籌平臺在北京展開座談,再次討論投資者投資金額的限定問題。
按照監管思路,證監會擬對股權眾籌投資人進行區分,分為合格投資人和普通投資人。合格投資人有資產規模的要求,要達到500萬元以上,這樣的投資人沒有投資上限的限制;而對于普通投資者的投資額度擬降至萬元以下,同時對在平臺上項目籌資額度也可能會降低。
證監會參與方案制定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樣的要求是出于對投資者的保護,因為現在國內投資者缺少風險意識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所以監管層應該設定投資人門檻將風險分散。“國內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很低,股權眾籌投資人最后拿不到錢是大概率事件。”
借鑒JOBS?
“壓力很大,因為國內外股權眾籌都還沒有成功的監管實例,即使是美國的JOBS(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法案也沒有真正推行,所以只能部分借鑒。”證監會參與方案制定的相關負責人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美國JOBS法案是一系列促進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融資的法律組合,其中第三部分詳細規定了股權眾籌平臺的豁免權、投資限制和發行要求等細節。
JOBS法案規定,初創公司每年只能通過眾籌融資最多100萬美金。投資人也根據收入進行了投資額度的劃分:對于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者,12個月內能夠投資于眾籌項目的資金不得超過當年凈收入或者凈財富的10%;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內的投資者只能投資不超過2000美元或者凈收入的5%。
從融資規模和投資額兩個關鍵指標來看,證監會制定的《股權眾籌平臺指導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參照了JOBS法案。
但巧合的是,JOBS法案中關于股權眾籌方面的規定原定于2014年初實施,也因為業界的爭議而遲遲未能落地。
目前,爭議也主要集中在融資規模和投資額的門檻設計上。以收入在10萬美元內的投資者為例,到底以凈收入的5%還是以2000美元為限制,目前美國監管機構和投資界尚無一致意見。同時,單個項目在12個月內最多只能籌資100萬美元的規定也被認為容易抑制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美國業界需要監管機構對籌資上限繼續進行商討。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眾籌的監管在美國是以法律條文的方式頒發,經歷復雜的意見征詢,還要經過國會同意,總統才能簽署。而中國股權眾籌的監管將以部門條例的方式出臺,是否還會經歷長期的嚴密論證與意見征詢,還并不確定。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既然股權眾籌起源于美國,相關監管條例的出臺也有參照美國JOBS法案之意,那一些有利于行業發展的限制也應該參照美國的監管條例予以突破。
天使匯創始人蘭寧羽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指出,對于中國股權眾籌的發展,還有很多制度和法律障礙有待突破,尤其是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不超過200人的限定亟須修改。
美國JOBS法案將對私人公司股東500人的上限提高到了2000人。這被視為體現了創業型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現實需求。
據了解,證監會對于200人的限制并沒有松綁的意思。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說,“所有關于股權眾籌的監管前提就是以200人要求為基礎前提討論的,這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