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材國際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革和創新,不僅譜寫了國有企業脫胎換2013年11月,中國已是立冬時節,遠在兩萬公里之外的南美洲巴拉圭卻迎來夏季。漸熱的氣候,與TUPI項目工地上熱火朝天的忙碌融為一體。不同膚色的工人穿梭其中,攜手合作,互幫互助,將這一10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工程推入施工高潮。
TUPI項目由中材國際承建。建成后,它將是巴拉圭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作為國務院國資委主管的中國中材集團旗下的大型企業,中材國際憑借綜合優勢和正確戰略,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水泥技術工程裝備項目和市場網絡體系,國際市場占有率連續五年躋身行業第一。僅2013年前三季度新簽合同額252億元(不含貿易),同比增長46%。其中新簽境外合同181億元,同比增長107%。工程裝備板塊有效結轉合同額449億元,其中國內市場占26%,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占39%,非洲占30%。
在全球政治復雜多變、經濟復蘇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材國際這一組鮮亮的數據,表現出令人驚嘆的競爭力。
中材國際董事長王偉表示,經過金融危機和國際動蕩局勢以及國內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淘洗,歷練了中材國際的應變與生存能力。在多重高壓下,中材國際緊抓每一次不可或缺的調整與擴展的機會,逐步完成整體的轉型和跨越,向著國際市場大步邁進。
改革破瓶頸
“一直以來中材國際都遇到不少瓶頸,而打破瓶頸的唯一途徑就是找到好的扳手恰當地敲擊準確的位置。”在中材國際副總裁、董秘蔣中文看來,這個扳手就是不斷的改革,不斷的隨著企業和市場變化做科學的調整和提升。
從中材國際組建開始,公司控股股東就把公司的發展方向界定在以中東市場為突破口,全力開拓國際市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成化水泥裝備和工程公司。2005年,中材國際開始踏上“開往春天”的國際化列車。8年來,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到2008年,中材國際就甩掉了原來的行業領跑者,國際市場占有率第一。期間,這列快速行駛的列車在途中可謂問題重重,挑戰不斷。
如何站穩腳跟成為“走出去”初期遇到的首個難題。要知道,國際水泥技術工程建設行業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細分市場,在國際知名企業領跑行業百年的今天,要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猶如虎口奪食。但在2001—2006短短5年間,中材國際依托國內雄厚的自主創新技術,利用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學習創造型團隊,在做好國內市場的同時,制定了正確戰略規劃,并快速地“走出去”,突破了初始國際市場的瓶頸。
可隨著快速發展,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卻不對稱,發展再次受阻。
“中材國際想到了辦法,理論上行得通,結果卻不盡然。如果說前期資源整合、體制創新是中材國際獲得快速發展的根本,那么公司做大以后,由于企業改制本身存在的固有特點,通過業務結構和股權結構的整合解決做大以后的更深層次問題就擺在面前,同時解決EPC總包資源的協同效應也自然隨之出現。”王偉說道。
傳統的改制運作是自下向上的推進,講究的是層級可控和預測,功能的劃分也是自下向上的解耦。對于一個小企業或者中等企業來說,這是有可能實現的。但對于中材國際這個龐大復雜的系統--特別是底層節點充分關聯的系統來說,實現扁平化解耦幾乎是不可能的。系統改制是個自頂向下的浮現過程,這個過程就會形成一個嵌套層級。而如何使整個系統相對互動、功能簡潔在全系統形成動態匯集的基礎上實現目的,確實關乎組織的未來。
“遇山開道,遇水架橋”。中材國際的改制和整合一開始就得到了中材集團的指導和大力支持。
“破舊為了立新,改變方能改進”。經過企業上下的一致努力和推動,改制和整合后的公司健康明朗,價值變得可以清晰計量并大大提高。“這一過程是企業改革創新體制的實現過程,也是中材國際戰略發展所需要素完整化的實現過程。”公司在十年回顧中如此定論。
隨著8年的快速發展,當下的中材國際盡管已成為世界級的行業翹楚,各類人才的匯集已蔚然成風,但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資源的緊缺依然成為未來制約企業進一步提升的因素。
“打破瓶頸的路徑很多,但適合中材國際的方法卻是有限的。為了做好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協同工作,對各地的人才培訓就變得尤為重要。”中材國際總裁武守富表示,現在中材國際把建設學習型企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讓大家明白學習型企業就是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善于學習的企業也就善于發展。而學習能力也已經成為對企業干部考核的重要參數。
同時,中材國際努力完善人力資源體系,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增強考評開放度,廣泛吸引優秀人才進入。人才本土化的策略也被中材國際運用的恰如其分,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本土人才培訓,使大家“思想合心,行動合拍,工作合力,操作合規”,促使員工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引導各類人才充分施展才華。
“伴隨著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企業發展中難免出現瓶頸,勇于打破它就是另外一重天地,我們時刻準備著。”武守富表示。
創新造實力
與世界知名水泥業企業丹麥史密斯、德國洪堡和玻利鳩斯的競爭力不同,中材國際除了擁有核心工藝、研發設備等,還通過創新擁有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對產業鏈進行整合,將研發、工程設計、技術咨詢與服務、設備制造、備品備件、后期服務等各個分散環節,整合為一個完備的產業鏈,發揮集群效能。在這一前提下,實施市場戰略和業務模式再造,就實現了‘交鑰匙一站式服務’,能為業主提供更優服務,創造更大價值。”王偉介紹道,“與頂級同行選手博弈,中材國際采取競合的方式,發揮對手無法復制的價格優勢、工期優勢和成本優勢。”
這意味著,在保質保量的條件下,中材國際的總承包競標價比對手低,工期比國際競爭對手短,成本也比競爭對手少,“在動輒數億美元的工程面前,中材國際脫穎而出就不意外,國際市場第一也是情理之中”。
這就是中材國際的核心優勢—擁有完整的新型干法水泥產業鏈資源,并據此向業主提供EPC(工程設計+裝備供貨+工程建設)總承包系統集成服務的業務創新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同行流行外包成風的時候,中材國際提出在全球范圍內“交鑰匙工程”模式,既作為研發和原創技術的供應商,也提供了工程設計、裝備制造與采購,土建建設工程安裝、生產調試、備品配件供應及售后服務,“這種一站式的方法成就了中材國際全球最大的水泥技術工程系統集成服務商的地位。”
現在中材國際的海外合同,絕大部分來自這種極具市場思維的EPC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材國際的產品和服務,順理成章地走向了高端化和精細化,隨之企業的美譽度在全球業界也得以廣泛傳播。“2012年中材集團被國資委選定為‘推進中央企業做優做強、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十家重點聯系企業之一,以期‘能夠在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世界一流企業上成為先行探路者和經驗提供者’。”王偉表示。
“EPC業務模式在中國水泥新增產能的投資中,在中材國際業務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進度控制、成本控制、質量控制三個要素的優勢,使得中材國際‘交鑰匙工程’在國內市場上從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向大企業集團轉移。”一位水泥行業資深人士如此評價中材國際的拉動效應。
對于中材國際的EPC模式,很多業內人士稱贊有加。“中材國際于2004年底進入沙特市場。這個市場的新建水泥訂單全部由中材國際來完成,具有百年歷史的競爭對手一條也沒有拿下,這說明了中材國際EPC模式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業務模式的調整甚至優于管理模式的優化。”
事實上,從幾百萬美元、幾千萬美元,到世界水泥工業裝備制造與供貨、工程建設行業歷史上單筆金額最大的5.8億美元合同,中材國際已經實現了一次次質的燮變。從2005年僅占國際市場份額的1%,到2012年高居全球水泥技術裝備和工程項目管理市場占有率40%,幾年的時間里,中材國際完成了第二次的飛躍。這無不得益于全產業鏈服務的EPC模式的帶動。
當然另一個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也不容小覷。
正是因為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技術和設備以及持續創新的技術研發體系,中材國際在國際市場上才得以可以正面和一個個巨人“扳手腕”。2004年,公司日產5000噸規模的生產線實現了整機設備、大規模的技術都能自我供應。作為技術創新、設備研發的原創者,中材國際于當年12月進入沙特,迄今已經簽訂數十億美元的合同,幾條線達到了世界頂級規模。上述生產線建成投產后,中材國際全部拿到了業主頒發的最終驗收證書。
對于企業而言,最終驗收證書比拿到訂單還要重要。這意味著中材國際真正打開了全球水泥技術工程裝備市場的“大門”,更重要的是確立了中材國際在國際市場上定價權和話語權的權威性。
當下,中材國際的“體制創新”,直接推動了中材國際新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發展;“技術創新”,使中材國際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的工藝技術裝備;堅持“產品業務模式調整”,完善了水泥產業鏈資源;通過EPC模式推出,實施良好的“規模和成本控制”,提高了企業抗風險和抗打擊的能力;強調“品牌優勢”,增強了市場的追逐性,樹立了員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則可以有效地應對市場發生的任何變故。這一切創新舉措無不締造著中材國際海外耕耘的實力。
多元謀發展
經歷過市場風雨洗禮的中材國際如今面臨著國內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嚴峻現實,憑借對核心競爭力的大力鍛造和提升、對產品質量的執著以及對未來戰略的科學規劃,“公司堅持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按照‘有限、相關、多元’的原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根植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產能瓶頸制約,在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中占據主動和有利位置”。
近年來,中材國際迅速用行動踐行多元戰略:實現了工程多元化方面的突破,延展了EPC的業務范圍和價值鏈條;新能源開發迅速切入;裝備制造專業化品質持續提升,成立合資EICO公司;拓展沙特及中東電力市場;海外水泥投資和并購扎實開展,并購了印度LNVT公司;對在品牌、研發、知識產權、機器品質管理、全球銷售渠道等有著明顯優勢企業的并購也有條不紊推進。
綠色生態業務也不甘落后。中材國際下設的溧陽環保公司,采用自主創新技術,用水泥生產過程將10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全部實現資源化、無害化。垃圾經處理后被分解成37%燃料、10%二級水,剩下的是水泥生產的原料。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勢頭,全國45%的生活垃圾就會被現有的水泥生產廠吃掉。
“公司現在還在大氣污染治理、脫硝、脫碳、碳捕集等方面積極努力,做到責任企業,綠色發展。”環境公司負責人說道。
“企業投資第一位的目的不是利潤,而是為了持續創造利潤。企業擁有賺取利潤的能力比取得利潤本身重要100倍。中材國際的多元戰略正印證這一點。”有業內人士表示。
(作者為中材國際辦公室副主任 )
骨的燮變之曲,也給中國水泥技術工程裝備行業帶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