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港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兩地的房市關聯性也日益強化。為了阻擊內地投機商的炒作,一年前香港出臺了專門針對非港永久居民購房的“雙辣招”,即征收15%的買方印花稅,并針對持有時間不足3年者課以5%~ 15%的賣方印花稅。一年多來,這些政策似乎成功抵御了外來炒房勢力的襲擊,但也擊跨了香港的房市交易活力,而豪宅房價似乎未見明顯下跌,自然歸咎于超低的銀行按揭利息和持樓者的耐力。
喪失房地產活力自然波及到多個相關行業,乃至整體經濟表現。為此,利益集團和經濟部門開始敦促政府給樓市松綁,因此市場在期待著政府給樓市“減辣”。最近港府似乎在放寬雙倍印花稅(DSD),將“先買后賣”換房者豁免DSD至6個月時限,由原先已購新房臨時協議(Preliminary Agreement)簽署之日算起,調整為以簽署交房契約(Assignment)時開始起算。人們認為這是“減辣”之舉,但港府強調這只是技術性調整,給當事人更充足時間售出持有房屋。但假如購入的屬新樓盤,由于等待交房時間較長,期間業主可持有或出售原住宅,最長可達36個月,伺機高價出手套利,則無需繳納DSD。還有一條適合首次購房者,如果他在購房文件中附帶購置同一物業的車位,也可豁免繳納DSD。
這些“微調”對政府來說應該是針對DSD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所作的“修正”,但都被市場解讀為在給樓市“減辣”,反應在股市上便是開發商股價猛漲。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美國已啟動退市機制,意味著利率上升在即;內地經濟明顯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增長步伐放緩在所難免。樓市將下調,投資者和投機者更會卻步觀望。因此,特區政府的“減辣”措施不會刺激樓價上揚,但也緩和了下跌的壓力,卻有利于開發商零售套現。該政策的利益導向明顯。
與香港樓市政策“微調”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地房地產股票市場,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消停之后,房地產股于5月13日也出現大漲,并領漲當日A股市場。同時多個城市出現了救市的呼聲,包括要求內地銀行加速和擴大按揭發放,為“限購”松綁。許多海內外觀察人士都在關注內地的樓市政策走向。
香港的“微調”對內地樓市有何啟示呢?這要從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結構來分析。一方面是一二線城市的住宅需求依然旺盛,另一方面卻是令人生畏的樓價,而中間又是嚴重的建設過度,人均居住面積已經處于全球最高行列,遠高于同等收入國家。是政策把三者遠遠隔開,造成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人人都知道樓市充滿泡沫,但無人愿意或敢于捅破這些泡沫,因為中國經濟需要這些泡沫來支撐,國家的GDP增長目標需要這些泡沫來充數,更不用說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所在了。
房地產市場崩潰固然是中國市場和經濟面臨的重大威脅,但因高房價而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公也是社會動蕩的主要因素之一,當政者當然要在兩者之間“微調”。的確,房地產市場泡沫如以無序的方式破裂,對國家經濟必是致命的打擊,而不斷的“微調”可能就是中國樓市的長期政策方向,而每一次“微調”都將呈現利益導向。比如,征收房地產稅可以體現公平原則,有利于少房和無房者,迫使多房者以市價或低于市價出售多余房屋,提高房屋持有周轉率,降低房價,但對多房者不利,對開發商也不利。而對市場的影響程度則完全取決于房產稅的額度,具有充分的微調空間。中國政府手中的“微調”手段仍有很多,地方政府還具有超強的“創新”能力,他們完全有能力保證GDP增長率不低于7.5%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