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傳統企業要向互聯網轉型了。
5月13日,停牌已三周的湘鄂情推出巨額再融資方案:擬募資不超過36億元,全部投向新一代視頻搜索、云搜索平臺以及新媒體社交三個方向。
做餐飲的玩互聯網其實并不稀奇,它們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聯網+”:玩互聯網是為了促進主業。但登錄其官網,發現湘鄂情還真是連主業都不要了。湘鄂情的公告是這么寫的:“上述發行完成后,公司主營業務將轉變為新媒體、大數據、環保的主業結構,逐步將餐飲業剝離。”也就是說,湘鄂情未來將不再是一家餐飲企業,而是一家高科技企業。
湘鄂情看起來真是有大魄力!但外界質疑聲也不少,因為這已不是其第一次謀劃轉型。近兩年,由于業績不佳,湘鄂情一直在謀劃各種轉型:先是要并購環保企業,后又傳要涉足餐飲產業基金,又說要進軍影視業……什么股市題材熱搞什么,難怪人稱“故事大王”。現在終于塵埃落定,最后把寶押到互聯網上。
互聯網漸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傳統企業紛紛皈依,湘鄂情不是第一家,也一定不是最后一家。曾不止一次看到專家企業家們發出這樣的預言:“與互聯網交朋友,否則,它將成為你的敵人。”于是,湘鄂情要轉型,蘇寧、國美要轉型,海爾、長虹也要轉型,連芒果TV都要轉型……轉型互聯網已成時尚。
但問題是,放眼互聯網發展史以及國內外案例,有幾家傳統企業轉型成功了呢?屈指可數,絕大多數都失敗了,至于那些舉世聞名的大企業,更沒有一家轉型成功。
欲向互聯網轉型的企業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互聯網+”,傳統主業本身已不錯,轉型是為了利用互聯網為主業增值。這類企業的轉型比較從容,但最終它們其實沒法轉型成互聯網企業,僅僅是“互聯網+”而已。另外一種則是被互聯網業逼迫得要轉型,以避免被互聯網“革命”,如國美、蘇寧、長虹等都屬于此類,它們都遇到了來自互聯網的兇狠對手,被逼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不轉型是等死,轉型則有可能是找死。近期典型的例子就是蘇寧和國美,這兩家家電企業受到來自線上的猛烈沖擊,市場份額被蠶食。在此背景下,兩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蘇寧張近東大刀闊斧地轉向互聯網,導致巨虧;國美由于黃光裕還在服刑,采取相對保守的策略,雖然暫時情形尚可,但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企業經營有術有道,具體到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關鍵也有“術道之分”。轉型的操作細節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弄清楚,要不要向互聯網轉型,以及如何向互聯網轉型——前者是術,后者才是道。
湘鄂情需要向互聯網轉型嗎?顯然并不需要,餐飲業是為數不多的較少受到互聯網沖擊的大行業領域,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老板還想倒過來逆投資到餐飲業。在此背景下,全面向互聯網轉型的餐飲業不是異想天開,就是別有所圖。
國美、蘇寧又是截然不同的情況,它們的問題在于執念太深。家電賣場受互聯網沖擊已成必然,未來想在線下維持原有的地位與榮光絕無可能。而蘇寧則執念于把線下的輝煌平移到線上,為此不惜冒險。但看看現代企業史可知,在技術飛速進步、商業觀念頻繁更新的今天,所謂“基業長青”基本上就是神話。企業最難戰勝的永遠是自己。請問,現在的雙手互搏、自己革自己的命,舒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