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動損傷是體育運動訓練中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較多,就心理方面而言,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也很多,深入探討心理因素與運動損傷之間的關系,如利用自我暗示、集中注意力、放松訓練等基本心理訓練方法,控制情緒、調節機體、改善心情。總之,良好的心理訓練不僅有助于提高運動成績,而且是預防運動損傷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此問題談談相應的心理干預策略。
【關鍵詞】運動損傷 心理 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004-02
本文根據誘導運動損傷發生的心理因素提出了預防運動損傷的心理干預措施。體育訓練重在過程訓練,因此對訓練實行嚴格控制和管理,注意訓練過程的科學性,在訓練中開展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受訓者了解訓練與心理的相互關系,訓練心理作用與訓練事故的預防辦法,從而能有效地預防傷病的發生。
一 提高認知水平
運動員對潛在運動環境的錯誤認知和評價是誘導運動損傷發生的核心因素,正確引導運動員對應激環境的認知和評價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環節。由于不同的訓練和比賽對于運動員的意義不同,造成運動員的應激水平不同,通過正確的認知導向,使運動員對所要從事的項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平時訓練中明確專項特點及對動作技術的要求,熟悉可能引起損傷的各種因素以及做好充分的預防準備,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臨危不亂,讓運動員認識到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按照正確的技術動作要求做,才能有效降低損傷發生的概率,但損傷是可以避免的。
二 增強注意技能訓練
注意技能對于體育運動活動十分重要,不同的體育活動需要不同的注意技能。注意可分為兩個維度:范圍(狹窄到廣闊)和方向(內部到外部)。奈德弗認為,每個人、每個集體運動項目都需要將注意范圍和注意方向加以特殊組合,以產生最佳運動表現。不同的運動項目所需注意范圍和注意方向的組合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情境越復雜,變化越快,運動員就越需要利用外部注意方式。
三 樹立良好的運動動機
在競技體育且有身體接觸的項目運動中,加強運動員的職業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教育,樹立“健康第一、比賽第二”的運動動機,能有效避免因故意犯規引起的運動損傷。
四 強化訓練,掌握心理應付技能
作為一名運動員,僅僅了解導致運動損傷發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是不夠的,還需掌握一定的心理應付手段。常用的心理強化訓練手段有表象訓練、念動訓練和自我放松訓練。表象訓練,是指受傷運動員可以想象自己成功地重返賽場,并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也可以用觀看取得最佳成績的錄像片。表象訓練可使肌肉放松,有利于控制急躁的情緒。念動訓練是一種靜態訓練方法,它是由自我暗示和運動表象相結合的一種心理訓練方法,是在頭腦中運用技術訓練時所產生的感覺與身體健康時形成動作概念相結合、想象并順利完成動作的過程,并配合正確的語言進行暗示,引起肌肉神經系統的相應變化,從而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和鞏固。自我放松訓練,要求運動員在練習時采用最舒適的仰臥或坐姿,按一定的放松或運動套語進行訓練。這種方法可以用于運動損傷后心情抑郁的運動員,訓練中要注意調勻呼吸,身心入靜和肌肉放松。
五 改善運動場地與設備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在一個設備先進健全、周圍環境優
美、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運動,更容易激發運動員的興趣,使其產生積極運動的欲望,在運動中會格外投入。因此,在體育教學、訓練、比賽中,應盡可能地改善運動場地與設備,為運動員營造一個情緒高昂、肌肉興奮的運動環境,避免因場地設備等原因引發運動損傷。
六 及時排除訓練心理障礙
在體育訓練過程中,一些運動員會受到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進而發展為一定的訓練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訓練效果,甚至造成訓練損傷。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對有訓練心理障礙的運動員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心理咨詢、心理疏導,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最好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員或者心理治療師長期跟隊。
七 把握情緒狀態,調動積極向上的運動心理
教師或教練員要善于洞察自己的學生或運動員的思想情緒波動,如發現他們因不利的社會因子刺激而引發痛苦、緊張、不安、失望等消極情緒時,則應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工作閱歷,積極啟發、引導、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和處理好這些干擾訓練、比賽的因素,消除因心理沖突引發的應激狀態,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運動中去。對于個別一時難以調動起積極運動心態的運動員,則應考慮減量或減時訓練,甚至停訓,以免引發運動損傷。
八 合理調節心理準備
導致影響考試、比賽前的心理狀態因素是多樣的,而且其心理狀態也是在運動變化著的,呈現不同的水平。因此,考試或比賽前心理的準備與調整也必須全面考慮,抓住重點,綜合調適。引導和幫助運動員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心理準備工作:(1)明確任務,確定適宜的目標;(2)激發良好的動機;(3)增強競爭的信心與進取心;(4)建立賽前運動程序,并使之習慣化;(5)知己知彼,確定對策;(6)教會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方法。如能使運動者做好以上六點,則易樹立良好的考試、比賽狀態,使其心理和生理狀態處于適宜的興奮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緊張、心慌、焦慮、猶豫等而引發的運動損傷。
九 遵守區別對待的體育鍛煉衛生原則
對待競爭激烈、求知心切的運動者要遵守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不能遷就他們急于求成的欲望,而忽視訓練規律和認識知識的一般過程,謹防因動作技術錯誤而引發損傷;對待膽小、競爭意識薄弱的運動者,除了需遵守訓練的循序漸進性原則外,還應講究教學、訓練的方法、手段和保護幫助辦法,合理分解技術動作,使之化難為易,讓運動者不斷樹立成功的信心。這有利于消除他們恐懼、焦慮等心理障礙,提高神經、肌肉的運動興奮性,避免運動損傷的產生。
十 定期的心理測評
為了保障良好的訓練效果,圍繞運動員的訓練,有關部門都應成立有關的心理機構,對在體育訓練中發生的心理疾病和運動員身心健康進行不定期的心理測評,并根據所測結果,進行身心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這樣,將會對減少發病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一 明確目的,加強技術
運動員首先要知道自己訓練的目的,才能更好地訓練。其次才是加強專業技術訓練。運動員產生恐懼的程度,與其所掌握的專業技術的熟練程度有關,運動員掌握了過硬的專業技能,就能夠減輕或消除恐懼,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古人云:“藝高人膽大。”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最后要加強運動員的心理適應性訓練。從訓練強度、難度和環境適應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實踐,培養運動員良好的心理品德,使其心理和身體能適應賽場上的復雜情況,從而減輕刺激因素對運動員的影響。同時要鼓勵運動員多參加比賽,最好是大型比賽,加強心理的適應性訓練,以賽代練也是一個有效的訓練方法。
體育運動中造成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較多,這也是研究者們常常探討的問題,而就心理因素而言,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也有很多,結合自己從事體育訓練的經驗,經過探討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性的改善措施,期望同行針對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訓練、比賽,預防并避免因心理因素引發的運動損傷,促進運動者的個性心理和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永剛.學生運動損傷的中醫病機[J].吉林中醫藥,2006(12)
[2]鄧德森、錢小芳.高校業余籃球運動員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康復研究[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3]曾芊、曾琳娜、郭惠先.本院學生導致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4(1)
[4]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
[5]顏軍.體育專業學生應激水平與運動損傷關系的探討[J].體育與科學,1997(1):55~57
[6]李廣周.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干預措施[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3)
[7]常莉彬.引發短道速滑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及預防[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1)
[8]牟學忠.運動損傷的相關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預措施研究[J].運動安全,2011(1)
[9]顏軍.運動創傷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2)
[10]余友儒、汪清詳.體育運動中引發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改善措施[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
[11]程禹.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其心理康復療法[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1)
[12]連小光、許青.運動損傷與心理準備狀態的調查[J].福建體育科技,1990(1)
[13]鐘漢華、田文林、王宏.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與預防[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2(4)
[14]譚捷、王小燕.運動損傷的心理康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4(27)
[15]趙士元、丁素琴.對運動損傷有關問題的心理學分析[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0(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