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管理者,乃至領導者。而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長、朝夕相隨最直接的環境,家長是他們思想行為的引領者,家庭教育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未成年人綜合素養的養成質量,特別是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質量,避免未成年人走入誤區已是刻不容緩。
【關鍵詞】未成年人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 作用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195-02
雪萊曾說:“惡德——不和、戰爭、悲慘;美德——和平、幸福、和諧。”每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整個社會是由每一個家庭組成,因此,家庭的幸福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而家長是培養孩子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的一環,家教可以說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家庭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1)這一階段的未成年人可塑性很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非常突出,家長抓住孩子此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可以事半功倍。(2)就家庭教育特點而言,在時間、空間上生活與教育同步進行,它貫穿于我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因而教育者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使這種教育模式常態化。(3)就家庭教育內容而言,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家長可從不同的角度對未成年人進行指導。
古往今來的諸多案例證明,未成年人的早期家庭教育及家庭生活經歷,將會對其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與社會、學校教育相比較,家庭德育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三個特點:基礎性、直接性、有效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具有行為示范性的作用。
二 家庭教育側重點
1.注重言傳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長的思想理念、道德水準、行為方式會成為孩子的參照物,因此,父母的言行和孩子個性的形成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行為方式及個人成長的健康。
一名合格的家長,要以身作則,有良好的品行和習慣,經常自省和檢點自身的言談舉止,提高修養。通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用自己的行動來引導和教育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意志品質。父母是孩子信任的人,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才有可能做得好。
2.重視思想道德品行
家庭德育是指通過父母對子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必要補充,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上,家長的品德素質成為孩子的品德素質形成的“影響源”。父母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家庭德育目標和取向。調查得知:30%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學習意識強,對高科技知識感興趣;20%的工商業者家庭的子女則對做買賣、賺錢更了解;30%的農民家庭的孩子則對農事活動更熟知。
第二,在教育途徑和方法上,家長的處世“哲學”成為形成子女區分善、惡、美、丑的“方法論”。家庭德育是在家庭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有些思想道德熏陶是在餐桌上完成,家長通過對日常生活事件的說和做形成對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看法和態度等,并最終形成對子女品德修養。
第三,在教育時間上,家長潛移默化的熏陶形成對子女早期性、終身性的思維定式。家庭是子女社會化的第一站,家庭德育先入為主的早期性特點,對子女尤其是12歲以下的子女發展產生思維定式,這種定式會在子女成長過程形成良好的或不良的思想品德素質,進而帶入社會。調查得知:家長的文化素質越高,越能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對人才品德的要求,有較為正確的人才觀,能選擇合適的德育內容,且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保持和藹與民主的方式,并關注孩子成長中微小的成功與失敗。
3.培養自信心
立足于正面教育,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父母要為孩子創設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的”,“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的自我評價往往依賴于別人的評價,以肯定和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筆者在做2009年度案例咨詢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凡是家長自信心比較強的,孩子的自信心就強,反之則弱。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建立起自信心?(1)家長要清楚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途徑。(2)家長要用發展的目光關注孩子的教育。(3)在做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充分展示自信。(4)不要輕言放棄。因此,家長要擺正心態,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期盼調整得平緩一些。尤其是對孩子分數和成績,成績往往與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有密切的關系,只有重視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才能讓孩子在思維能力、想象力、獨立能力、觀察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長足的進步和提高。
4.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氣氛
和諧、民主、健康積極的家庭氛圍有利于未成年人自主學習意識的養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和健康心理個性的形成。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希望,家長應引領孩子去設計未來,鼓勵他們健康成長,為他們營造優化的家庭文化環境,構建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環境,外因是事物發展必不可缺少的條件,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要想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建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氛圍至關重要。
三 家庭教育的誤區
1.認識上的偏差
很多家長只關注成績,輕視道德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家長認為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只強調學習,而忽視對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正確引導,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偏頗。
2.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
父母關系不和、關系僵硬,家長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準低下,有不良嗜好等容易造成孩子養成不健全的人格,如:孤僻、任性、心理脆弱、承受力低、報復心強等。
3.教育方式欠妥
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常表現為過分溺愛型、簡單粗暴型、冷落受氣型、自由放任型等。
總之,家庭在未成年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準。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