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部新的評估方案指導下,作為本科高校的特色海洋經貿專業,由于國內缺乏相同專業可以直接借鑒,有必要研究探索適合其自身特點的評估方案、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發揮學校自評的主體作用。在分析本科海洋經貿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方法、評估主體等角度,提出了關于構建本科海洋經貿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評估范式的建議。
【關鍵詞】海洋經貿專業 人才培養質量 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014-02
在國家的海洋經濟區域布局中,遼東半島海洋經濟區被排在首位。遼寧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在2006年共同簽發了《關于共同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五點一線”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應時做出了建設遼寧海洋經濟強省的戰略安排。而海洋經貿人才隊伍建設是打造遼寧藍色海洋經濟強省的根本保障。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農業部、中國科學院近日聯合印發了《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涉海部門和沿海地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這是中國第一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根據規劃,中國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使海洋人才總量穩步增長、結構趨于合理、發展環境逐步優化。這表明,承擔人才培養重擔的高校,在海洋經貿人才培養方面,首當其沖。
一 高校在海洋經貿人才培養方面給予了較高重視,無論在教育硬件或軟件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
然而截至目前,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海洋經貿行業就業人數還非常有限,特別是缺乏應用型和高端型技術性人才。新近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質量評估制度是教學質量的監控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應當發揮評估在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應當看到,目前在海洋經貿人才培養方面,現有的評估體系存在許多問題。首先,由于來自教育部和省級的評估標準,各類高校和專業整齊劃一,不適合具有特色的海洋經貿人才的培養體系;其次,滯后的評估標準、單一的評估手段也束縛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化進程;同時,評估主體的局限性,社會評估機構的缺失和評估工作的非常態開展,也違背了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
二 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呼喚高校人才質量評估方案的改革
教育部全國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新方案已啟動。較之以前新方案有一些不同。如新方案是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
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分類的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和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各學校的評估指標都不一樣。另外,過去把文科類院校和理工類院校、專業類院校和綜合院校放在同一指標體系中衡量;而新方案將不再采取一個標準,而是整體設計,以學校自評為基礎,突出分類指導、分類評估的理念。同時,高校將向社會公布年度報告,接受各界監督。
因此,在教育部新的評估方案的指引下,作為本科高校的特色海洋經貿專業,由于國內缺乏相同專業可以直接借鑒,有必要研究探索適合其自身特點的評估方案、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發揮學校自評的主體作用。
三 本科海洋經貿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在肯定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開展高校評估工作只有十年多時間,評估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尚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首先,在評價標準上缺乏分類指導的原則,往往用同一套指標體系對不同類型、層次的學校進行評估,容易產生指導性不強的現象。其次,一些指標過于絕對和機械,如一些教學資源的指標、生均教學用房的面積、紙質圖書的數量、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要求、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等,有些考核內容簡單量化,往往容易產生偏差的導向,導致形式主義做法的出現。
四 關于構建本科海洋經貿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評估范式的建議
適用的評估指標體系應努力詮釋海洋經貿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體系的內涵、特點和效用,構建以促進高校及師生自主發展為根本目的的評估指標體系,做到分類、分層制定高校評估指標體系。突出針對性、指導性,使評估真正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注點一直是高等教育供給方的投入,比如課程結構調整、專業結構優化、教材和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設施的完善等。然而這些條件的優劣并不等同于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評估體系和學生個體發展評估體系,即以大學生個體發展理論等觀點為基礎,設定理想的教育產出目標,從學業發展、創新素質、社會責任感、社會參與意識等不同維度測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建議學校與學院建立適合本科海洋經貿專業人才的專門的評估指標體系,比如學校本科海洋經貿專業評估辦法、本科海洋經貿本科課程評估辦法、院(系)本科教學工作評估辦法、本科海洋經貿教師教學科研考核辦法,為質量評價提供指標體系,如培養方案制定、培養計劃實施、理論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論文和成績考核等。
1.科學的評估方法
實行周期與動態評估、全面性與單項性評估、質性與量性評估、通訊評議與實地考察、傳統評估與網絡化評估相結合的高等學校發展性教學評估方法;構建科學的測評模型和工具,精確地界定理論中的概念,量化研究現象,從而使得數理邏輯的方法在研究中的科學應用成為可能;努力構建科學的量化研究分析方法,探討多層統計分析模型和多變量統計分析模型在人才培養質量評估中的使用與結合。
2.多元的評估主體
建立多元的評估主體,包括社會主體(包括行業組織、用人單位、畢業生家長、畢業生)、校內主體(校內評估機構、在校學生、學校教學督導組和領導、學院督導組和領導、教研室、學院教師同行、教師自我評價)、專業評估機構、國際高水平教育評估機構、政府評估機構的聯合。
3.評估結果的反饋
為確保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以提升教學質量。具體包括:對于各個教學環節即培養方案制定、培養計劃實施、理論教學環節、課程成績考核環節、實習(含實訓)教學環節、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評價信息,和來自多個評價主體即社會評價(社會用人單位、畢業生),學生、學校教學督導組和領導評價,學院督導組和領導評價,教研室評價,學院教師同行的評價信息,及時通過面談、公布等方式反饋給教師,具體包括本院參評教師的總數、教師的排名、課程的評價結果以及評教最后得分等項目,使教師能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而分析改進。
五 結束語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教育部為進一步加強我國對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與指導,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對高等院校教學水平進行國家級和權威級認證的工作。國家通過教學評估對高等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宏觀調控,掌握各院校的辦學水平與辦學質量狀況,國家應用評估指標體系,為高校指明今后辦學需努力的方向,以切實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教學評估是教育部為掌握高校的教學質量狀況、激發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對各個高校來講,通過教學評估,對照《指標體系》肯定自身已經取得的成績,找出尚存的差距,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從而促進本校建設與提高,使教育教學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近些年來,實踐證明,高校評估對提高教育主管部門的質量服務意識,對教育部指導及監控高校本科的教學工作,促進各級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增大投入,對高校進一步明確教學工作的思路和辦學指導思想、提高教學質量和強化教學管理、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加強教學基本建設以及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改善辦學的條件等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曉麗、沙野.論高校教學改革與評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
[2]姚電、祝愛武.對高校評估問題的理性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