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國家教育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專任教師則是組成這一最高教育機構的第一要素或主體力量。通過對高校專任教師績效評價,可以掌握專任教師的工作過程和狀態,高等學校專任教師績效評價已成為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校專任教師 績效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051-01
高校是用知識生產知識、學者培養學子、人格塑造人格的組織,大學的邏輯本質上是學術的邏輯。在高校中,專任教師是高校的核心人力資源,他們所具備的素質、能力、信譽和聲譽是學校的核心人力資本。正如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所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質優良的教師,一所學校要站得住腳,教師一定要出色。” 對專任教師績效評價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應從根本上遵循教師演繹出的邏輯,即真正對研究和教學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責任心和創造力,同時兼顧社會各界和政府的期望。
一 建立高校專任教師績效評價的必要性及難點
通過科學合理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可以科學地判斷出每位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水平,反映出教師實際的工作質量,同時讓教師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及時調整和改進。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內部改革和管理效能,必須要進行教師績效的評價。而工作中的難點在于怎樣對一個高校教師的工作做出準確、科學、全面的評價。
第一,由于存在學科差異性、專業差異性、成果形式差異性、認識水平等差異性,找到一個普遍適用的標準來衡量教師的績效較為困難。
第二,對高校教師的績效評價,也要充分考慮到其自身的職業道德和人格等方面。即要全面、充分地進行考察,避免絕對化和片面性,否則有失公允。
第三,在確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通盤考慮,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如長期與短期、學科之間、數量與質量、性別、年齡等。
中國進行了大量的關于教師績效評價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指標體系設計的缺陷,沒有考慮個體差異、專業差異、學科差異等,采取籠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極大地影響了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和高水平師資隊伍的長遠發展。
二 加強教師績效評價的意義
第一,理論意義。(1)通過對高校專任教師績效評價的研究,作為績效管理研究一個有益的補充;(2)對高校專任教師績效評價研究這個領域的不斷豐富,對現有的研究能夠不斷改進和提升,從而為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二,現實意義。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專任教師進行績效評價,可以對每位專任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和其他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正確反映專任教師的工作質量,使其及時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便及時自我調整和改進。
第三,對于高校管理者來說,對專任教師的能力、素質、工作狀況以及效果得到全面而準確的認識,及時掌握每個教師的發展情況,對師資隊伍的進一步強化管理提供了豐富而準確的信息,為其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決策依據。
第四,對于人事管理者來說,可以客觀、準確地提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從而為人事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高校專任教師績效評價工作是一項復雜性、多維性、動態性、系統性的工作,其復雜性主要表現為:評價對象的復雜多樣,評價內容的紛繁復雜,評價目的多重性,評價方法多種多樣,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多元,與評價系統息息相關的外部環境因素復雜多變等。
三 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的不足
第一,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評價思想較為成熟,但基于各國和各地區所處的教育科技發展水平的不一致,因此在教師評價的指標體系、權重、模型原理及計算等方面也有差異,因此,國外的研究很難直接套用。而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對教育發展階段的研究與估計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
第二,教師評價環境界定不強。由于我國社會環境的影響和諸多干預,沒有充分考慮到高校教師類別和所處發展階段等方面的差異,采用比較籠統的績效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缺乏合理性和針對性,導致高校教師評價工作事與愿違,反而出現極大的負面效應。
第三,在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選擇方法上,方法的有效性值得商榷。績效評價選擇屬于復雜問題,影響因素較多,指標體系復雜,且各影響因素之間存在關聯,因此在方法選取上,對數據處理能力有較高要求,在實際問題中,數據還會因為條件限制表現出一定的不完備性。
第四,在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選擇過程中,很多研究并很少能夠充分運用之前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隨著對教師績效評價次數的增多,會形成一系列歷史數據和經驗,若能將對有用的信息或數據利用起來,必然會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同時也會減少工作量,但目前教師績效評價選擇的研究很少注重這一點,甚至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存在著想當然的做法。
參考文獻
[1]凌有江.重視教育是領導者成熟的重要標志——鄧小平教育理論的啟示[J].人才開發,2001(4)
[2]陳小波、梁英平.戰略視覺下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我院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規劃的設計思路和理性思考[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3]龐鶴峰.我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現狀初探[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06(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