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譯例分析,論證了在翻譯中節奏感首先涉及的是句群與語句的變化與不變化的問題。忠實的翻譯必然既忠實于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又忠實于原作行文上的節奏感,因為節奏感作為一種修辭效果服務于思想感情的表達,與思想感情是統一的。
【關鍵詞】英漢翻譯 節奏感 語言節奏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089-02
翻譯文本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些句子甚至段落不論在對原文的理解上還是在譯文的遣詞與句法方面都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但讀起來仍然令人不舒服,與原文對照之下總覺得缺少了什么。有人說這是因為譯文失去了原文的“韻味”,也有人說是因為譯得太隨意、技巧運用不當等。若從語言節奏上來分析,這種問題往往可以得到更加具體、明確的解釋。下面就舉幾個翻譯實例加以說明。
例1,Before going on up into the blue hills,Thomas stopped for gasoline at lonely station.
有人譯為:“群山蒼翠。加油站孤零零的。入山之前,托馬斯在這兒停車加油。”
這顯然是一種所謂化境的譯法,譯筆超脫,別具一格。從文學翻譯的角度和翻譯也是創造的觀點來看,譯文不但無可指責,反而應該大加贊賞。這種譯文通過拆分和重新組合,完全改變了原文的節奏,使行文進程變得十分緩慢,從而形成了脫離原文的另一種風格。既然沒有體現原作的風格,也就很難算作理想的翻譯了。根據不同的節奏區分,原文的第一節還可以分為兩個小節,即“Before going on”和“up into the blue hills”,閱讀時兩者之間也可以做適當停頓,只是停頓時間較短而已。從這一點來看,若要譯得嚴格,充分表現其節奏,似乎應做如下處理:“往前繼續走下去就要上坡進入那蒼翠的群山了。托馬斯先停車加油,停在一個孤零零的加油站。”
例2,On behalf of all of your American guests,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particularly want to pay tribute,not only to those.
有人翻譯如下:“我謹代表你們的所有的美國客人向你們表示感謝,感謝你們的無可比擬的盛情款待。中國人民以這種盛情款待而聞名世界。我們不僅要特別贊揚那些……”
在這里,原文分別以“wish to”和“justly”所表示的誠意沒有譯出暫且不提,但使用拆句后置的方法翻譯緊接在賓語中心詞“hospitality”之后用“for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就顯然打破了原文前句表示感謝,后句接著贊揚的語氣連貫,使本來很流暢的演講顯得遲鈍起來。從節奏上看,就是譯文通過拆句放慢了語言節奏的速度。如果原文是“your hospitality,for which”,那么這樣的譯文就可以接受了。為了保留原文的連貫性和流利感,做如下翻譯:“我謹代表全體美國來賓,衷心感謝你們中國人這種舉世聞名、名不虛傳的無比盛情。我特別想要贊揚的,不僅是那些……”
例3,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the 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the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like great winds,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in a wayward course,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Love and knowledge,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poverty,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but I cannot,and I too suffer.
對此,有人翻譯如下:“三股簡單而非凡強烈的激情一直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不堪忍受的憐憫。這三股激情,像陣陣颶風,把我在痛苦的海洋的路途中吹得任意東西,變動無常。愛和知識,盡其可能,遠遠地把人引入九天之上。但是憐憫總是把我帶回到地面上來。痛哭的呼號的回聲在我心里回蕩……”
嚴格地講,這段譯文也沒有完全譯出原文的節奏感,具體有兩點:首先,在前一段里,把原文作者有意作為插入成分后置的短語“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直接譯成前置定語納入句中,把“in a wayward course”和“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撮合在一起譯成“把我在痛苦的海洋的路途中吹得任意東西,變動無常”,都沒有經過三思。其實,原作之所以這樣寫,主要是為了通過明顯的節奏感個別強調,層層深入,是刻意追求一種散文詩的效果。沒有把握這一點自然就失去了原文的“韻味”。其次,在后一段中,把“Children in famine,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and the whole world”當作重心,也是對原文節奏的誤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者不是也不可能是說這些受苦受難的人和整個世界都在嘲弄人生理想,而是指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現實與人的理想反差太大。羅列各種人是為了描述,描述雖以介詞短語作修飾語的形式進行,但中間實際上都隱含著一個系動詞的意義。把握了描述這個重心,也就把握了節奏的輕重,譯文就可能大大改觀。
所以,原文不妨翻譯如下:三種激情,簡單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的苦難不堪忍受的憐憫之情。
這三種激情,有如颶風,把我刮到了天南海北,使我命途多坎,經歷了痛苦的深海,也到過極度絕望的邊緣。愛情與知識,盡其可能引人向上升入天堂,但是憐憫之情總是把我帶回到大地。痛哭的回聲震蕩在我心中:孩子們在挨餓,受害者在遭受壓迫者折磨,無依無靠的老人成了他們子女們可憎的負擔,整個人世間充滿了孤獨,貧困和痛苦,這都在嘲弄著人類生活的理想。我渴望能消災滅難,卻無能為力,反而身受其害。
節奏藝術在翻譯過程中確實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增強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有利于提高譯文的質量。無論如何,任何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有一定的節奏感的,在不同的情況下,不過是隱顯和強弱程度不同而已。在翻譯過程中,之所以要盡力體現原文的節奏,就是因為節奏能反映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的風格。這在詩歌中因其明顯和強烈程度較高而很難忽視,筆者認為在散文,尤其是藝術性、抒情性較強的散文翻譯過程中,也應當盡量予以考慮。
參考文獻
[1]王向遠.翻譯文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楊士焯.英漢翻譯寫作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