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方式是指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本文分析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基礎教育改革系統的“文化墮距”效應等學習方式轉變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并相應提出了加強對學習方式轉變的引導;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實現以往學習方式與新學習方式的最優結合;教育管理部門應處理好基礎教育改革的內部矛盾,保持教育改革內部協調一致性等策略。
【關鍵詞】學習方式 轉變 瓶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094-02
一 問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十多年以來,學習方式轉變一直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很多研究者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層面對學習方式轉變做了大量研究。學習方式轉變反映教育價值觀念的變化,對素質教育實施具有現實意義。時隔十多年,學習方式的轉變依然沒有淡出研究者的視線。
2.一個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轉變教育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學生培養模式改革中處在首要地位。根據教育部基礎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領域,學習方式轉變真正成了問題,實施狀況不盡如人意:轉變學習方式逐步呈現出形式主義傾向;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意識淡??;教師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解不夠透徹,趨于表面化、形式化等。
二 辨析:學習方式轉變何以歷久彌新
轉變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熱點話題,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國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已經遇到了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比較薄弱
據研究表明,學生對新型學習方式的熱情“逐級遞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學習方式越趨于單一化。學生是學
習的主體,是制約學習方式轉變的首要因素。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性,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然而受當前高考模式影響,為追求高分,進一所稱心如意的高校深造,學生甘于采用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淡薄和相應的學習能力十分欠缺。
2.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
就理論與實踐關系而言,從宏觀角度來看,理論先行于實踐,最終轉向于實踐,服務于實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密不可分,相互影響。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向教學理論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使得教學理論變得更加完善和飽滿,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兩者處于良性循環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過程出現問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并不能簡單地將此歸結為某一環節的缺失。如果從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系來闡述學生學習方式轉變陷入瓶頸的原因,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教學理念的偏差是引起教學行為偏差的主要原因。自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以來,教師時常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掛在嘴邊,某種程度上,教師對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沒有對這些學習方式形成一種整體而全面的理解。大多數教師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理解比較膚淺,浮于表面,沒有觸及其本質,理解其實質內涵,即便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予以實施也是一種簡單粗糙的嫁接,趨于形式化,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其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教學理論屬于“知”的范疇,教學實踐屬于“行”的范疇,知行應該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就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來看,知與行之間已經出現了斷層。至今為止,在如何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尚未形成一種成熟的模式,無法為教師提供一套可供借鑒的、易于操作的模式,這就是教育機制自身引起的,屬于客觀原因的范疇。綜合以上觀點,當前教育學界應該將精力集中在如何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實現有機結合的策略研究上。
3.基礎教育改革系統的“文化墮距”效應
所謂文化墮距效應,就是指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文化集叢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現呆滯的現象,也可稱其為文化滯后或文化落后。基礎教育改革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系統,其各個子系統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以教學評價改革為例,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教學工作評價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目前,大多數學?,F行的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和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以甄別性的評價為主。雖然我國早已提出素質教育,但當前應試教育體制根深蒂固,教學評價側重于從功利性角度出發,將追求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形成“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忽視了教學評價的本質目的。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學校升學率,大多數教師表示以往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短期內記住大量書本知識,提高教學效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消耗時間,又未必能取得期待的效果。由此可見,教學評價改革的滯后性制約著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 對策:學習方式轉變的瓶頸如何破解
1.加強對學習方式轉變的引導
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應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對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應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應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應為之?!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做,如何去思考。杜威強調知與行的統一,倡導“從經驗中學”“做中學”,對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及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實現以往學習方式與新學習方式的最優結合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主體,教學內容是客體。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一個“旁觀者”。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師自身受教育的經歷及過程來看,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其接受的也是傳統教育,其教育教學觀念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教學理念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對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存在一些偏見。任何學習方式都有其適用范圍和條件,教師應在各種學習方式之間尋求最佳結合點,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學校可以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業余進修活動和優秀公開課的觀摩以及到國外進行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教學經驗,以此來更新教師教學理念。
3.教育管理部門應處理好基礎教育改革的內部矛盾,保持教育改革內部協調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過分強調甄別功能的教學評價方式制約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建立一種新的教學評價體系,淡化以往教學評價過分追求學生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的傾向,改變以往追求分數的單一評價方式,構建一種與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相適應的教學評價,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從而促進教育改革系統內部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褚宏啟.論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J].教育研究,2011(10)
[2]王順德.論學習方式的變革[D].華中師范大學,2006
[3]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