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中國社會功利性價值取向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追求高效率、高產出,學校成了加工廠,打造著同一個“模型”。這種加工過程的課堂是:灌輸已經賦予“正解”的知識,教師單向傳遞支離破碎的知識,迷失自我、失去追求人生價值的學習。而打破課堂僵局,構建學習的三位一體不失為一劑良方,它或許能為眾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關鍵詞】課堂僵局 學習的三位一體 實現(xiàn)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096-02
一 當今課程教學現(xiàn)狀:亂象叢生,尋求突變
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在發(fā)生著巨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核心價值觀的衰落、“文化消費時代”的來臨等都在促使教育的變革。教育變革的核心在于課堂教學實踐的變革,倘若離開了活生生的課堂,那么教育變革就是一句空話。然而當今的課堂現(xiàn)狀是教師單向地向學生傳遞“制度化知識”,佐藤學教授曾說:“這種知識是在現(xiàn)代被視為真理與真實的學術、被濾紙通過的知識,在許多場合是現(xiàn)代學術中已經明確的結論(正解),在限定的框架內的零零碎碎的知識。”在這種缺乏活力的課堂中,教師充當“熟練技術者”,一遍又一遍地把所謂的科學真理裝入學生“知識的袋子”。這種課堂是沉默的空間,教師通過話語霸權和學科優(yōu)勢強行灌輸著“正解”。學生在課堂上是沉默的、疏離的,師生、生生中間始終矗立著一道看不見的屏障,這一道道屏障造成了課堂的僵局,如同一張密網(wǎng)緊緊地束縛著教師和學生。
教師作為“技術熟練者”日益重復著毫無創(chuàng)意的、枯燥的工作,同事之間的關系疏離,催進了教師自律性的衰退與學校組織的官僚化。學生中的“不適應者”拒絕教師枯燥乏味的教學,反抗“學科”的框架和內容,破壞學校(文化),亦即自己學習并且創(chuàng)造“反學校文化”。當然,也有僅僅學到了“五無主義”①和“盲從權威”的“不適應者”。這些“五無主義”和“盲從權威”的“不適應者”體會不到學習的喜悅,感受不到知識所帶來的創(chuàng)造力,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暫時取勝,他們所獲得的知識也是極為有限的,是大量地記憶了瑣碎的、僵化的知識。這些“不適應者”視周圍的同伴為敵人,他們把自己封閉在臆想的自我空間里,不同他人進行異質內容的交流,特別是那些“尖子生”,他們的知識結構的匱乏是讓人震驚的。幾年前發(fā)生的清華大學學生“潑熊事件”讓教育者們不禁捫心自問:“我們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學校在功利主義的刺激下,不僅無視課堂的這種僵局,反而為了學校的升學率和知名度,通過層層篩選,設立所謂的“火箭班”、“精英班”,把教師和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與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宗旨是相悖的,這種公然“挑釁”教育的公平性做法加劇了學校與社會、學校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隔閡,把課堂甚至于變成了一盤死局。如何破解這一僵局,佐藤學教授的《課程與教師》為我們引進了新的理念:“學習的三位一體論”,讓我們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課堂。
二 學習的三位一體論
當今的課堂正靜悄悄地發(fā)生革命,它呼喚學習本身的變革。佐藤學教授把“學習”視為三種狀態(tài)來認識——建構客觀世界之意義的“認知性實踐”,建構伙伴關系的“社會性實踐”,探索自身模式的“倫理性實踐”,并且倡導“學習的三位一體論”。試從課堂的話語中重新審視學習的過程,如在一節(jié)中學英語課上:
教師:誰能告訴我“朋友對你而言是什么?”(誘導性問題的提出)
學生A:我的朋友很多,如小紅,她天天和我一起上學,我們有許多話要說。
學生B: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就是許許多多的書,它們讓我成長,讓我獲取更多的知識。
學生C:我的朋友是我家的小狗小乖,它每天早晨送我出門,看到它我就很高興。(異質內容的碰撞)
教師:你們都說得很好,那對于“朋友”這個詞,我們能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呢?朋友就是讓我們產生眷戀的人、動物和事物。(肯定性的評價)
通過這節(jié)課的觀摩,我們清晰地看到學習本身的變革。在生動豐富的課堂中,學生掌握了教材內容的信息、知識與思想,也就實現(xiàn)了“認知性實踐”。在回答教師的問題時,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在他們的話語中,我們能感受到學生對于教師和同伴的信任,這種信任構建了師生、生生的親密感情,在異質內容的交流中實現(xiàn)了“社會性實踐”。在與教師和同伴的交流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新的自我,他們的自我存在感增強,因此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倫理性實踐”。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中心教學”被“對話中心教學”所取代,表現(xiàn)為在學習方式上,從教師講述、學生靜坐專心聽講的“座學式學習”轉向“活動性學習”,從“個體學習”轉向“合作學習”,從死記硬背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授課方式上,從“告知式教學”轉向“啟發(fā)、交流、分享”的教學。
三 學習“三位一體論”的實現(xiàn)策略
1.創(chuàng)設彈性的課堂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課堂的改革,若如果失去了課堂這一活生生的環(huán)境,那么教育改革就是無源之水。傳統(tǒng)的“課堂僵局”應由“彈性的課堂”來打破。
第一,創(chuàng)造富有彈性課堂的關鍵是教師。在課堂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起水乳交融的關系。教師的身心、話語都是決定課堂的重要因素。教師對于學生的細微動作、課堂中的“暗流”要具有洞察力,全身心地參與到時刻處于變化狀態(tài)的課堂中。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應時時觀察、時時引導學生,共同建構彈性課堂。
第二,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教室環(huán)境包括教室座椅、窗簾、教材、素材的擺放,這些東西的擺放不應是機械不變的。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的內容來靈活布置教室環(huán)境,讓學生感到美的享受、交流的自由。同時對于教室中整齊排列的大量資料和教材應是和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隨時更新的,這是作為課堂一部分預設生成的,而不是僅僅作為“點綴物”。
2.異質性內容的互動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最少可以分為七個范疇,而傳統(tǒng)教育只強調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這兩方面,這就潛在地扼殺了學生的其他智能。每個學生對于一個事物、一堂課的見解都是不同的,在課堂中實現(xiàn)異質性內容的互動是學習的三位一體所不可或缺的,因為它凸顯了每個學生的感受和見解,可以使師生進行多維度、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這是實現(xiàn)學習三位一體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3.教師角色的轉變
無論是創(chuàng)建彈性的課堂還是異質性內容的互動都迫切要求教師的角色發(fā)生變化,教師不能繼續(xù)停留在“技術熟練者”,而要做“反思性實踐家”。教學研究是以每一個案例為對象,多角度、綜合地檢討每個教師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生成和發(fā)揮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教師要立足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釋放學生最大的學習自由,教師應從一位“指揮家”轉變?yōu)椤耙氛摺保瑫r刻把握動態(tài)的課堂。
建構學習的三位一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各個方面的努力。然而新的時代需要教育的革新,教育革新浪潮必然會帶來全新的教育理念,這需要教育工作者仔細揣摩、用心體會。
注 釋
①“五無主義”,系指“無氣力、無關心、無責任、無感動、無教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佐藤學.課程與教師(鐘啟泉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鐘啟泉.從課堂失范走向課堂規(guī)范[J].課程教學研究,2012(1):1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