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教育界流行一個詞語叫:微課。什么叫微課呢?在網絡上一百度,你會發現:不同的教育家對微課的定義是不同的。在百度詞條中,對“微課”做了如下的解釋:“微課”稱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它的教學內容較少,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以其“小”“實”“新”“效”等特點,便于制作,方便應用,易于引發教師教研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和變革。其中,美國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及其“翻轉課堂”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一般來說,微課可分為四種類型:(1)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某一道典型例題展開的講述,這種類型用得最多;(2)教師平時課堂教學錄制的精彩片段的剪接;(3)教師對課堂教學思路的展示,這個類型用得很少;(4)實驗型——針對教學實驗進行設計、操作與演示。
關于微課的錄制,有兩種方式:(1)只需要錄制微課課件的內容,和老師講課的聲音,不需要出現老師和學生,中間的具體教學活動可以省略。這種錄制方式最常見。(2)教師平時課堂教學錄制的精彩片段的剪接。這種形式,可以出現老師和學生的活動課程。
微課錄制的時間一般是5~10分鐘,體現其最大的特點:“小”。下面筆者以《文字的演變》的微課教學設計為例,與大家共同探討。
〖錄制工具〗
DV攝像機
〖內容〗
《歷史》初一年級《文字的演變》P41~42
〖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有以下兩點:(1)通過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和觀察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去感受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2)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感受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了解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先秦文字的演變過程;理解先秦文字演變的漸進性。
〖設計思路〗
認識先秦文字的演變過程;體驗甲骨文、金文、篆體、竹簡、帛書的書寫;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教學設計過程〗
環節一:認識先秦文字的演變過程。
展示同一個字——龜。寫法有甲骨文、金文、大篆、竹簡、帛書。從甲骨文到篆書,這就是先秦文字的演變過程。文字是一個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中國漢字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下面,讓我們夢回先秦,做一回先秦先民,一起去親身體驗先秦先民是如何發明神奇的中國漢字。
環節二:體驗甲骨文、金文、篆體、竹簡、帛書的書寫。
全班同學分成6人小組,分成8個小組。1、2小組的學生扮演商朝刻寫甲骨文的人;3、4組的學生扮演商周鑄刻金文的人;5、6組的學生扮演西周晚期篆刻“篆體”的人;7、8組的同學扮演成戰國時期蘸寫竹簡和帛書的人。請各組組長根據本小組的任務,并結合課本的每一種文字的介紹,上臺選擇老師事先準備的書寫材料,并在最短時間內寫出“龜”字。
要求:(1)根據本小組的任務,選擇正確的書寫材料和工具;(2)每個小組寫出龜字(投影顯示每一種字體的寫法);(3)每個小組必須記下寫完這個字所需要的時間;(4)每個小組總結出本小組所寫的字體的特點。
然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介紹本小組寫的字,介紹內容包括:本小組代表寫完這個字的時間、所寫的字體的名稱、該字體的特點有哪些等。
環節三: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思考:剛才在“夢回先秦,我來造字”活動中,體會到中國文字的演變有什么規律?
教師總結:方形圓形的團塊被線條所取代,曲折象形的線條被拉平,象形程度越來越低。
思考:通過親身體驗先秦人們的造字過程,有什么感想?
教師總結: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漢字的發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課后作業:我的名字我做主——請選擇先秦時期的一種字體,書寫出你的名字。下節課,同學們互相交流展示。
〖課后總結〗
《文字的演變》知識點的微設計,主要圍繞:感受文字——體驗文字——感悟文字這一主線來展開。
閃光的地方:學生親身體驗造字過程,感受不同時期不同漢字的特點,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不足:留給學生展示的時間比較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找到了每一種字體的很多特點,但由于時間關系,不能讓學生盡情地展開討論,比較遺憾。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