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為本是新課程中明確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要求以學生的良好發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征,推動他們的全面發展。本文首先概述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及策略。
【關鍵詞】以人為本 高中政治 應用途徑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115-01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普及,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目標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話題。高中政治教學中,教育者應尊重每位學生、理解每位學生、關心每位學生、激勵每位學生,不斷推動他們身心全面發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 以人為本的理念
傳統教育中,高中政治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將文本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增強學生覺悟,將教學重心全部放在了知識的傳授上,完全忽視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明確指出推動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加強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與他人良好接觸。新課程中除了要求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外,還指出了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性,力爭為社會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目標,關注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無論是改革重心還是目標始終都圍繞著學生而展開,所以,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性教學理念。
二 以人為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及策略
1.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高中政治課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科學思想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思想還是情感都十分抽象,把握難度較大,而對于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學生與教師的思維方式與情感態度都不一樣,所以要將以人為本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到高中政治課堂中,就要尊重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2.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
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學生以往的被動地位,時刻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學生的任務不單單是了解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還必須不斷提高現代社會要求的各類能力,如基本知識與技能、社會責任感與適應能力、全面發展等。教師不僅要加強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還要創新教學模式,如引進網絡自主學習環境,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核心,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提高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相較于以往的教學模式,網絡自主學習環境更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3.根據教學具體內容,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思想政治活動的多變性與可塑性等特征,根據教學具體內容,通過啟發式教學方法,積極創設豐富的交流空間,讓學生深入分析現代思想政治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個性化的看法,不斷拓展他們的思維領域,這不僅能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增強,而且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形成,實現學生們的發展,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此外,教師在政治內容的講解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地連接。如在講授“堅持市場交易原則”時,教師可先編排《趕集》這一小品節目,讓學生在小品表演中掌握了解交易原則的基本要求,這樣學生就會嚴格按照市場交易原則進行相關的經濟活動。再如,教師可通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道德模范評選”等真實生活中發生的事,引導學生學習“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中的內容,防止空洞的說教,以充分顯現育人為本的核心目標。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發展,將理論觀點滲透到社會生活中,設置課程模塊時應涵蓋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方面的內容。在設計必修課程過程中,應首選拓展性和應用性強的選修課,設置充分顯現區域特色的校本課程,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推動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以人為本理念滲透到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實現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目標,增強了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主動性。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這有助于他們學習水平的提高,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還要求高中政治教育者應集教書與育人為一體,注重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使高中政治教育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步勇.高中政治課也須嘗試“從活動中學”[J].大家,2011(12)
[2]聶振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0)
[3]蔣廷春.淺談“以人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