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是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營造氛圍 創設情境 抓住亮點 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126-01
一 營造良好氛圍,調動學生的創新興趣
心理學家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發展壯大。”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學中呈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師生共同營造的心理交流場所,有助于學生的質疑能力,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活動。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下,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學生在學習中要有主動參與意識,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就猶如一潭死水。在傳統的教學中,使用命令式的語言,規定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長此以往,就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意識更無從談起。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鼓勵大家談談對這篇課文的看法,有一個學生說“孔子不能決也”不符合現實,因為孔子知識淵博,是個大教育家、思想家,應該懂得這個道理;有的學生說那時的自然科學還不發達,不明白其中的奧秘也很正常;還有的同學說不懂就是不懂,這正說明了孔子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 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根本保障,也是獲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學生的年齡還小,好動。教師應該因勢利導,不要為了追求課堂紀律而壓制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學生的生理性格特點,精心設計導入語言,可以達到先聲奪人,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情境可以利用課堂組織、游戲、小品、多媒體、講個故事、設一個懸念等,讓學生產生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學習。“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師在設計導入時,應緊扣課文內容,以情動人。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師生之間的橋梁。在語文導入中,要通過言與情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可這樣導入: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誰最關心你?生:我的家人。師:在你的家人中,你認為誰最關心你?生:媽媽最關心我們。師:是啊,從古至今,贊揚母親的詩句,文章有很多,母親用她無私的愛哺育了自己的兒女,然而,我們卻忽略了爸爸給我們的愛,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體驗生命中另一份偉大的愛——父愛。通過問題導入,同學們便迫不及待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三 抓住文章的亮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和人情味的語言。于漪老師曾經這樣描述課文的文本:“有的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立足課文,研讀課文,尊重文本。選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亮點,在教學中以這些亮點為切入口,由此展開理解作者的表達意義,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理解整篇課文,品味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文本的內涵,傾聽了作者的心聲,達到了學生與作者的思想交流,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如在《釣魚的啟示》中的“我剛滿十一歲”,“剛”字說明“我”年齡小;“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說明了“我”知道了釣魚的技巧;“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說明“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是因為我在這次釣魚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我的成功與父親的教導息息相關。抓住文章的亮點,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內涵。
四 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應全方位、多角度訓練發散思維,小學生逐步由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在思維還沒有定勢前,應加強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想象。在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中,不能隨意為之,即興發揮,而應該認真詳讀課文,注意利用課文中能夠啟發學生進行多元想法的問題去發揮。如在《狼和小羊》一課的教學中,提問學生:“小羊心甘情愿讓狼吃掉嗎?假如你是小羊,有什么辦法來解決問題呢?”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討論,思維非常活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有的說可以把狼引到懸崖邊,等狼撲過來時,閃開,狼就掉落懸崖;有的說可以把狼引到主人家里;有的說可以想辦法讓狼大聲唱歌,引起獵人的注意等。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