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散文的閱讀和欣賞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教材中散文閱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且高考試題中對散文作品閱讀的考查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散文閱讀由于其篇幅短小,文字精練,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意蘊深邃,可操作性強,所以,越來越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安徽卷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都考了散文,可見散文閱讀的重要性。可是考生們在這項考查中得分率卻不是很高。
2013年安徽卷大閱讀11題的兩小題分別是:請概括桐廬當地變化和桐君山的歷史氣息,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高考閱卷回來的老師就這一題在一起議論說,學生們真是太笨了,這么簡單的題竟然不會做。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高三的第一輪復習中,大閱讀是個壓軸戲,也是一個耗時耗力的模塊。學生為了趕時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老師為了趕進度也是大而化之,一概而過,雖然學了,做了,講了,但學生真正上了考場做題時依舊是無處下手。歸根結底,還是方法不對,學生沒有真正把握住要領。筆者認為,對高考大閱讀的訓練不應在第一輪復習中突擊,而應該注重平時的基本功訓練。
《新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明確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感悟能力。
在教學《紀念劉和珍君》一課時,在學生們提前預習的前提下,我讓學生們就課后的“研討與練習”進行課間訓練。
問題是: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我實在無話可說”,類似的話還有一些,請找出來,結合全文認真體會,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感情發展脈絡。
編者設計這個題目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看清文章的脈絡,并認真品味關鍵性語言。文章共有七個部分,其中五個部分出現了這樣的語言,而每個部分所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學生們經過閱讀、勾畫、思考、討論、發言、爭辯、補充,最終得出了: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有憤,對大眾庸人有失望,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經過尋找和討論使學生們逐漸明白了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緣由,目的和內心的情感,同時也擺脫了原先那種魯迅先生的文章難教、學生難懂的尷尬局面,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答題的方法技巧,也輕松地讓同學們感知了魯迅先生的復雜思想情感,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小狗包弟》一文時,課后練習是“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感情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作者經歷磨難之后仍擺脫不了‘煎熬’,對此你有何評價?”這個題目涵蓋了高考閱讀中“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探究”三個考點的內容,題目設計得非常好,于是我也就這個題目進行了濃墨重彩的訓練。
在學生們提前感知課文的情況下,第一個問題難不倒他們,表達情感態度的詞語在文中很明顯,他們基本可以找到,第二個問題也能總結得出,說出巴金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但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學生只能回答出愧疚、懊悔這兩個詞。此時,我就引導他們向更高的層面思考:一個知名作家,一個經歷了幾十年的社會動蕩、社會變遷而執著地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真誠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讀者的老人,他的自省精神起著什么作用?有的學生能夠領會到:起著喚醒社會公正、社會公德、人類善良天性的作用。同時也使人們看到一個不合理的時代結束,一個理性的、公平的新時代的到來。這種對課文思想價值的深層挖掘,使同學們眼睛為之一亮,茅塞頓開,明白了探究應從不同的角度和更高的層面來挖掘作品的意蘊、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內涵。
此外,在平時的期中考試和單元測試中,如果遇到好的閱讀題目,我也特別強調要學生注意題目設置的特點,把握切入的角度,掌握解題的技巧。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這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
當然,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長期的訓練。在高中所學的課文中,有許多課后設計都和高考題型基本相似,我們不妨拿來練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把握住方法,堅持不懈地訓練下去,我相信學生們的鑒賞分析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考試時就不會再出現悶題現象。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