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
我們立足本地實際,針對品德課程的特點及蘊含深厚的道德教育素材,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實施了“品德活動化教學的評價研究”實驗課題。通過積極的探索,在具有超前意識的品德課活動化教學實驗過程中,我們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因素及先進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確立了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中心來展開評價的活動化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具體的多層次的評價,獲得道德認識,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斷地強化和鞏固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一 制定活動化教學的評價指標
在活動中,由于品德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其德育效能,進一步強化其實效性和針對性,就必須在開展活動化教學之前,制定相應課堂活動的標準和要求,對師生的教學行為起指導作用。對于兩個方面的評價中的總體評價及形成性評價的兩個層次,都應制定一套評價指標。而其中尤其要把形成性評價作為重點,進一步突出評價的指標作用,這樣做既可以使個體評價成為活動化教學評價的主體,又可以側面反映總體性工作的成效。
如在《團結合作》一課中,所制定的評價指標是: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為母項;同時又細化為(1)自信心與獨立性;(2)自尊心與自我認識;(3)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主動性和能力;(4)關心他人和集體、主動負責的態度;(5)創新精神和興趣愛好等。這樣通過評價指標的確立,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到明顯的導向、調控作用。
二 做好評價信息的整理
全面科學地搜集和處理評價信息,是活動化教學的評價得出準確結論的基礎,在實驗研究中,我們主要采用的方法為談話法、行為觀察法、活動資料(作品)分析法等,主要采取兩種手段,一是去偽存真,二是歸類。
如在《團結合作》一課中,教師主要采用活動資料分析法,從各小組合作繪畫的準備材料、完成作品的優劣來接受評價信息,然后歸類進行狀態分析,反映出學生的合作態度及趨向水平。又如《相信科學,不迷信》一課中,教師所采取的是行為觀察法,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互相交流的活動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活動表現來掌握他們的學習能力、個性與情感等方面信息,然后在師生評價活動中予以鼓勵或矯正。在這一課中,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在偏僻黑暗的地方會有‘鬼墻’存在?這難道不是證明世上真的有鬼嗎?”問題一提出,很多同學都站起來反對,但誰都說不清是怎么回事。這時教師面授機宜,讓一個小組集體完成了“鬼墻”擋人的實驗(蒙上眼睛,原地打轉,走不出去)。在評價的收集和整理中,教師沒有把該生在認知上的錯誤當作評價信息,而是把他善于發現、勇于坦白的品質當作評價的主要內容,從而通過“去偽存真”的手段達到針對個體發展性評價的目的。
三 評價信息的反饋
總體來說,評價的反饋應遵循評價的原則進行,要做到客觀、公正、全面。
第一,在活動化教學中,教師把評價的結論傳遞給被評價者,特別要重視過程性的評價,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觀。其反饋的依據是:看教師的過程指導作用發揮如何?看學生的過程主體作用發揮如何?
第二,在活動化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前的評價主體地位,擔負起引導責任,及時有效地把評價信息反饋給學生。其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多元化激勵評語方式。如《團結合作》一課教學中,教師針對作品有創意的學生評價語言是:“老師看到這幅‘吹畫’雖然沒得高分,但這幅畫很有創意,也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結晶,值得我們學習。”語言不多,但肯定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引起了共鳴。
品德課活動化教學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課程,其評價必須要體現“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原則”。在活動的過程中,其操作表現為學生的個體評價和集體評價兩種方式,并互相結合貫徹始終。如教《客人到我家》一課中,教師使學生在分組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感悟,自主地說出了別人的優點與不足,也說出了自己的不足。這樣,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自評和互評,逐步地培養了其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自覺性,也體會到了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所以從這節課來看,教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評價、集體評價的時間和機會,活動的效果就非常好。另外,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不僅要評價個人和集體在活動中的表現,還應對活動的組織工作(主要指教師的教)參與評價,這不僅有利于活動化教學的改進,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精神。
四 結束語
總之,我們在“品德課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理論與評價研究”的實驗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了教材所提供的活動因素及評價方法,初步形成了活動化教學的評價思路,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反思意識,提高了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最佳的活動效果。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