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進行適合的教學,發揮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膽量、有興趣地參與教學,讓整個教學過程師生共同參與,實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能的雙重目標,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關鍵詞】師生關系 和諧氣氛 教學措施 參與機會 學習情境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148-01
在少數民族學校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調動少數民族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呢?教師應該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和諧氣氛,提供參與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樂學、好學,學有所創、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進而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
一 利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參與的和諧氣氛
師生之間的和諧氣氛,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信賴的感情基礎上,教師只有關心、熱愛、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與他們平等交往,才會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的主體,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多創設暢所欲言的學習環境,有些問題可采取全班研討的形式,并鼓勵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大膽提出見解,在發言中,對觀點正確,語言簡練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對觀點不準確、語言不完整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回答。樹立學生大膽舉手,勇于發表見解的信心和決心,來到學生中間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自然感,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學的和諧氣氛。
二 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供參與的機會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的認識規律,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1.探求新知,參與操作
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擺、拼、剪、摸、量等實際操作活動,這樣能順應少數民族孩子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符合他們思維的特點和認識規律,推動學生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探索。學生獲取抽象的數學知識,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學生觀察操作,思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大量的、充分的感知,促使學生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建立起正確、清晰、完整的表象,以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教學中。
2.鞏固新知,參與練習
鞏固練習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也是再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發展學生智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在課堂練習中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形式多樣,有梯度、有容量、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的練習題,并認真組織練習,為每個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負擔,增加了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課堂練習的效率。
3.精心設計問題,參與動腦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恰當的手段,為學生創造動腦的機會,調動學生的思維,要精心設計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動腦思考,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法則和公式的推導過程,應用題的分析過程,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吸收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數學學習,創造性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獲取知識。
三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參與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認識的需要,是學習的有效動機,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就越活躍,參與學習也就越有成效。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遵循學生認識規律,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誘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參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1.設置疑難情境
數學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高難度的概括性,很多學生學習數學感到乏味,而設置疑難,創設情境,能引發懸念,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2.設置動態情境
實踐證明,教學中采用實物或圖片創設動態情境,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也對學生領悟知識有著重要作用。
3.設置生活情景
結合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實例進行教學,能使學生感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能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進行適合的教學,要發揮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膽量、有能力、有興趣參與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增強教學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地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讓整個教學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學生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自我運動,實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能的雙重目標。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