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可以改造人、塑造人,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結合地方文化和現有資源創建綠色生態環境,從構建綠色和諧教學環境和創建綠色生態校園環境兩方面展開有益的探索,既重視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著重硬環境的建設,是一種持續發展的教育觀。
【關鍵詞】創建 綠色 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3-0177-01
小樓,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因與何仙姑結緣,有了“仙姑故里”的美譽。小樓鎮位于廣州市增城區規劃的三大主體功能區的北部山態旅游圈,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近年來著力推動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幸福小樓。小樓鎮中心小學與何仙姑家廟只有百米之隔,小樓鎮中心小學占地面積5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9998平方米,綠化面積39516平方米。學校西南兩面青山環抱,東臨增江河畔,校內常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特有的環境優勢為創建綠色生態校園環境奠定了基礎,為學校開展綠色德育活動增加了最大可行性。
一 創建綠色生態校園環境的意義
創建綠色生態環境是通過環境的力量,影響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綠色校園環境概念的界定理解為綠色是自然的;綠色是和諧的;綠色是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是關注學生終生幸福、可持續發展的。創建這樣的校園環境,是一種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即營造親近自然、民主和諧、活潑有序、嚴謹規范的校園文化氛圍;貫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培育開拓創新精神、培養健康人格體魄;以人(教師、學生)的發展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體現的是教育環境的一種生態,即自然的、人際的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追求“生命、力量、和諧、發展”的境界,彰顯生命的力量與美好。
二 創建綠色校園環境的策略
創建綠色校園環境的主要策略要從構建綠色和諧教學軟環境和創建綠色生態校園硬環境兩方面展開,既要重視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要重視硬環境的建設。從深化校園外部環境,到提升校園的內涵精神,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綠色和諧教學環境主要是從教學方式實現從知識課堂到綠色情知互動課堂的轉變。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知識課堂,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的教學方式。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愉悅,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課堂,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讓每個人都得到成長。主要策略實施“4321工程”:培養學生擁有四種能力,即獲得健康發展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學業發展的能力;三項基本技能,即一手鋼筆好字、一項健身技能、一門興趣愛好;兩種成長習慣,即一種探究習慣和一些文雅氣質;一生受益,即六年小學生活影響一生。
三 創建綠色校園環境的具體實施
綠色生態校園環境,從打造“四園”著手:(1)田園(時代百草園、勵志果園、成長足跡菜園);(2)花園(搞好校園的美綠化,建設愛心花園);(3)樂園(完善師生運動、健身、娛樂活動設施、提供體藝、娛樂活動場所);(4)學園(書香校園)。使校園到處充滿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豐富內涵,特別是花園間那些提示性、勸導性話語,沖擊著學生的感觀,撞擊著孩子們的心靈,昭示著真、善、美的價值取向,極具感染力。帶給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結合研究與實踐,學校開發了“我勞動、我快樂、我體驗、我成長”的綠色勞動實踐教育特色項目,以通過“愛心花園”“勵志果園”“成長足跡菜園”和“時代百草園”等綠色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為平臺,以勞動實踐活動為載體,美化學校育人環境,打造“綠色校園文化”的教育品牌;并逐步形成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育心、以勞創新的勞動實踐教育辦學特色,讓勞動實踐融匯到學生德智體美發展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
目前,學校“四園”的勞動實踐基地充分發揮了其育人作用,以種植蔬菜為主的“成長足跡菜園”;以種植水果為主的“勵志果園”;以種植花草為主的“愛心花園”;以種植中草藥為主的“時代百草園”,四園的建立與學校后山的大片原生態山林相映成趣,構成了學校活生生的植物“大百科全書”“本草綱目”。而且,何仙姑家廟、廟頂仙桃、千年仙藤、仙姑塔、何仙姑鐘樓、仙人洞就在學校附近,周邊有冬瓜菜心生產基地、青棗種植園,與小樓鎮的菜市場只有幾十米之遙,方便學生參觀考察。這些都為我校開展各類勞動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勞動體驗,增加了最大的可行性。同時,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調查訪問研究仙姑故里的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過程,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經驗,從而加深對仙姑故里的認識,借此滲透仙姑文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并接納道德規范,引導學生做一個熱愛家鄉、關注家鄉、愿為家鄉做貢獻的小主人。使學生在情感態度、綜合知識、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等方面得到較大較快的發展,增強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