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因此,語文學習應是一個充滿探索與創新的過程,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動學習的過程。學貴有疑,疑是一種創造精神的反應,這也是聾啞學生思考參與教學活動的標志。當聾啞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時,正是他們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解決問題之際,訓練他們生疑、質疑,最終解疑是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作為教師,在備課、上課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創設問題情境,引發生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聾啞學生由于喪失了聽覺能力,相對來講,視覺能力相當發達,他們常常從形象思維入手,逐步深入思考,但是他們視力所涉及的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發散性思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因此,要創造生疑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片、動作演示、實物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質疑,提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創新思維的能力。營造問題情境,不僅是教師設疑,學生回答,而且是教師要有目的地創造能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質疑,真正做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二 引導學生主動質疑
疑問、矛盾和問題是開啟思維的鑰匙,創造鼓勵人們敢于疑別人之不疑,善于想別人之未想。事實證明,不敢質疑,不善于質疑和缺乏質疑精神的人,是絕不會取得創新成果的。古往今來,疑能誘發探索,從而有所發現,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從小就喜歡質疑,任何科學發明與創造都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的。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主動質疑,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鼓勵聾啞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斷,跳出從表象出發的思維模式,用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在標新立異中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有了問題才有思維,怎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聾校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是學習的一個前提,如何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呢?要耐心、誠實、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對于單純、思考問題有些偏激的聾啞學生,教師應該積極表揚和鼓勵,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讓其有成功的體驗。教師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有利于學生質疑的學習氛圍,使他們保持最佳的思維狀態。教師應該做學生的朋友,了解他們,親近他們,適當地給予暗示,營造問題情境,從而使他們感受到思考的快樂。
三 組織學生深究解疑
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學習的興趣,使其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由于學生的質疑問難都是自己最感興趣和很想知道的知識,因此,聾啞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很強,可以讓他們想一想、做一做、畫一畫、講一講,親自動手,主動參與。從中,他們大都體驗到解疑后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欲望。學校教育不是簡單的經驗傳達,而是師生一起探索學習的過程,教師不要妄圖去尋找一個標準答案,而要結合情況具體分析,不斷摸索、總結。在解疑的過程中,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建議學生去查資料,教師要融入學生群體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教會他們學會思考,養成喜歡思考的好習慣。
四 讓學生有成功體驗,提高質疑興趣
成就感是學習活動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它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于聾啞學生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不斷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克服自卑心理,產生自信、自強的信念:我并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的事情,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而且會做得更好。教師對學生好的考試成績、正確地回答教師的問題、認真完成了作業、立意富有新意等都要及時表揚,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一直處于快樂、興奮的狀態,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才能活起來。
總之,常有疑,才能常思考,常有創新,才能常有發展。質疑是培養聾啞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要以學生的質疑為突破口,將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捕捉學生智慧的靈感,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展示他們的才能,在愉快、自由的空間里,讓語文教學“動”起來。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