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對2008年以來國內學者發表的低碳城市學術文獻進行計量評估,以考察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評估發現,近年來中國低碳城市領域的研究文獻多是對策式的、宏觀論述的、非實證研究的、非經驗主義的,缺乏方法論意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研究文獻的規范性程度亟待提升,不同學科間的多元知識視角亟待整合。
【關鍵詞】低碳城市 研究方法 文獻評估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03-02
一 樣本來源及指標設計
1.文獻來源及選取方法
本文旨在評估2008~2013年內地學者公開發表于國內的期刊(不含港、澳、臺),專著、會議論文和碩博士論文不在評估之列。
本次評估的樣本是從“中國知識資源庫”(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選取,按照篇名帶有“低碳城市”的關鍵詞進行搜索,并剔除國外學者的文獻、研究國外低碳城市的文獻,以及非學術類的筆談、答問、書評、會議論文等,按照文獻被引用次數的多少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共獲得樣本論文311篇。
2.指標設計
第一,論文發表年份。
第二,作者單位與學術地位。作者單位分為6個類別:高等院校、社科院系統、黨校系統(行政學院)、民間研究機構(學會、協會等)、其他以及無注明;而學術地位劃分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下、博士研究生、講師、助教、副教授、教授、未標明和無學術身份等層次。
第三,研究主題。了解學者們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四,研究類型。有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
第五,所處研究階段。通過借鑒公共行政學者帕里、克里默(2005)對研究階段的分類方法,并結合中國低碳城市研究的實際情況,本次評估將研究階段分為概念界定、問題描述、變量分析三個階段。
第六,基本規范。借鑒學者肖唐鏢、鄭傳貴(2005)與何艷玲(2007)等人的分類方式,本次評估將此指標界定為無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有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有理論對話三種情況。
第七,資料搜集方法。本文將這一指標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或實驗法。除了第一種,后面幾種皆為經驗主義方法。
第八,統計方法運用。包括無統計運用、統計描述、單變量推論、雙變量相關分析、雙變量回歸分析、多變量分析。
第九,資金來源。具體包括:國家級社科基金(主要指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市級政府基金、校級基金、基金會等非盈利組織、企事業單位橫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未標明或無資金支持等。
二 樣本分析
1.總體情況
第一,論文發表時間。國內關于低碳城市的研究從2008年開始論文數量急劇上升,在2010年論文數量達到114篇,隨后幾年研究的熱情逐漸消退,從2011年的107篇降到2013年的27篇。國內學者對低碳城市的研究從2008年開始起步,主要是由于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中國大陸以上海和保定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概念,對各學科的學者有較強的吸引力。近兩年來,由于作為學術概念的介紹已經普及,短期內比較難從新的視角進行創新和突破,因而發表的成果有所減少。
第二,研究資助。就現有的研究制度性資金支持而言,明確標明獲得資金支持的文獻有134篇,占總文獻的43.1%;有56.9%的論文沒有標注基金支持。在明確標明資金支持來源的文獻中,國家級的支持與省市級的支持比例相當,在18%左右,其他資助來源依次是校級基金、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企事業單位橫向項目,分別占3.9%、2.6%、1.0%。
2.哪些人在做低碳城市研究
第一,作者單位。從作者單位來看,來自高等院校的研究共有228篇,占總數73.3%,說明高校是低碳城市研究的主要陣地;來自社科院系統的文獻占8.0%;來自黨校系統(行政學院)的文獻占2.3%;來自民間機構(學會、協會等)的文獻占4.8%;其他以及無注明的占11.6%。這個數據比較集中,反映出做低碳城市研究的主要是高校學者。
第二,研究者的學術地位。就研究者的學術地位而言,明確標明研究者學術地位的文獻占總數的71.7%,而未標明或無學術身份的文獻占28.3%,說明研究者大多數都有學術身份。就標明學術地位的文獻而言,博士研究生和教授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17.0%和16.1%。說明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是低碳城市研究的主要貢獻群體。
3.研究主題
探討低碳城市建設途徑的文獻最多,有96篇;其次是低碳城市規劃問題、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碳排放的相關研究,分別為31篇、30篇、30篇、23篇。
此外,其他主題的研究比較少。其中有13篇文章研究國內外低碳城市研究綜述文獻,12篇文獻研究低碳城市的國內外經驗文獻,從倫理視角研究低碳城市和研究低碳城市的交通體系建設的文獻各有10篇。低碳城市的產業結構、低碳城市的空間結構、低碳城市的公共治理相關的文獻各有8篇。研究低碳城市建設的金融支撐體系、低碳城市建設的成本收益分析、低碳城市相關的政策法規、低碳城市的綠色建筑建設的文獻比較少,分別為5篇和4篇,剩下的文獻無法明確歸類。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關于低碳城市的研究主題比較集中,大部分文獻傾向于探討如何建立起低碳城市。從其他視角探討低碳城市的文獻比較缺乏。
4.在做怎樣的研究
第一,研究階段。當前低碳城市研究的文獻絕大多數停留在問題描述階段,問題描述論文有228篇;變量分析階段的文獻有35篇;而屬于概念界定的文章有48篇,占總數的15.4%。在處于“問題描述”階段的228篇論文中,有些涉及了變量的識別和低碳城市建設的探討,但其研究呈現出宏觀化、模糊化、粗糙化傾向,沒有對變量的詳細梳理,更沒有對變量間關系的嚴格論證。
第二,研究類型。非實證研究有224篇文獻;實證研究僅有87篇,呈現出嚴重的結構性失衡現象。這種非實證研究和實證研究之間的結構性失衡現象反映了國內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征。這224篇非實證研究文獻中,很多從嚴格意義上不屬于規范研究,而是典型的“問題——原因——對策”三段論模式。
第三,資料收集方法與統計方法層次。現有文獻更呈現出嚴重的比例失衡現象。文獻中有293篇文獻采用了非經驗主義方法,占總文獻數的94.2%;只有18篇文獻采用了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占總文獻數的5.8%,其中采用問卷調查的有5篇,采用實地訪談的有6篇,參與觀察的有6篇,實驗法1篇。
在統計方法方面,有192篇文獻無統計運用;在有統計運用的文獻里,105篇文獻是統計描述;有2篇文獻為單變量分析,3篇文獻進行了雙變量相關分析,1篇文獻進行了雙變量回歸分析,8篇文獻進行了多變量回歸分析。在有統計運用的文獻里,大部分文獻停留在數據的簡單描述分析階段,并沒有對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
5.研究的規范性如何
統計結果表明,在所有的樣本中,無文獻、無理論的論文7篇,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為2.25%;有文獻引用無理論對話的論文共269篇,在總樣本中所占比例為86.50%;有理論對話的論文有35篇,所占比例為11.25%。這些數據顯示出當前低碳城市領域研究的規范程度不高。理論對話(包括明顯的和不明顯的)則是研究意識得以厘清和新的理論得以構建的重要前提,然而總樣本中88.75%的文獻沒有理論對話,文獻引用和理論對話的缺失會造成重復研究的泛濫和知識積累的不足。
三 總結及討論
通過對2008~2013年低碳城市研究的描述性統計,本文對中國低碳城市研究做了以下總結。
1.研究基本上處于“炒”概念階段
“低碳城市”作為一個新概念,在氣候變化和能源環境危機時代具有重大意義,需要對“低碳城市”的觀念和政策進行倡導,但學術研究不同于新聞炒作,需要在概念之后進行命題的構建和驗證,并在驗證之后提出政策體系的建構。但從國內低碳城市研究文獻的內容來看,多數都是“三段論”模式。雖然研究主題較多,但基本上是上述研究討論在各個主題領域內的復制。從時間來看,低碳城市成果發表的高峰期是在2009~2011年,而這正是低碳城市概念在國內比較熱的階段。
2.研究缺乏規范性總體質量不高
大量研究缺乏規范性,沒有文獻回顧、研究假設,甚至沒有文獻引用。研究主題的扎堆現象導致這一領域不斷產生重復性研究,缺乏創新性和突破性。論文論點面面俱到,但是研究方向不明確,沒有焦點,缺乏問題意識。多數研究缺乏規范的研究方法和經驗數據的支撐,得出的研究結論缺乏可信度。研究質量不高也可以從研究的階段反映出來,低碳城市領域的研究文獻大多處于問題描述階段,只有少數文獻涉及了變量問題,并沒有將變量之間的關系說清楚。
3.實證研究嚴重缺乏
低碳城市領域的研究存在的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實證研究嚴重匱乏,大多數研究都是非實證研究。這個現象在很多領域都普遍存在。研究者大多從年鑒、公報、官方網站獲得二手資料,有一些文獻甚至沒有標注經驗資料的來源,極少數的研究是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大部分文獻沒有運用任何統計方法。概念和政策倡導之后,需要命題建構和假設驗證,因而數據的有效性至為關鍵。
4.缺乏規范理論的指導
理論對話是知識累計和增長的基礎,但是國內大量低碳城市研究文獻屬于有文獻無理論。所謂有理論,就是對此領域的某理論有深刻的理解,然后用理論去論證某一個問題,最后對理論進行驗證或補充,從而達到與理論進行對話的目的。現有的文獻很少能達到理論對話的程度。在缺乏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不規范且沒有理論對話的情況下,多數研究只是空談對策,或是簡單的數據整合,沒有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參考文獻
[1]倪星、陳兆倉.問題與方向:當代中國腐敗與反腐敗研究文獻評估[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3)
[2]何艷玲.問題與方法:近十年來中國行政學研究評估(1995~2005)[J].政治學研究,2007(1)
[3]肖唐鏢、鄭傳貴.主題、類型和規范:國內政治學研究的狀況分析——以近十年復印報刊資料《政治學》中的論文為對象[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2)
[4]〔美〕帕克、克里默.《公共行政評論》(1975~1984)中的研究方法,見杰伊·懷特、蓋·亞當斯主編.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和時間的反思(劉亞萍、高潔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近十年來我國行政學研究評估(1995~2005)”[A].首屆青年中國公共行政學者論壇: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