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兒童心理學理論,他的兒童發生認知論、兒童認知發展因素論以及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等觀點都對課堂導入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只有在了解“課堂導入”和“優質導入”涵義的基礎上,并結合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理論才能做到有效的課堂導入。
【關鍵詞】課堂導入 有效導入 皮亞杰兒童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07-02
一 “課堂導入”“優質導入”的涵義
課堂導入是指教學活動開始的3~5分鐘內,教師為了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入預期的教學程序和教學軌道的行為。課堂導入不僅對完成教學任務,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師生感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英國優秀教師內森里·伯格也說:“開始比什么都重要,在第一分鐘就迷住你的學生,他們就再也舍不得離開你的課堂,因為,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優質導入”應該具有以下特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自主性、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引發認知沖突。
二 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以及其理論支撐下的優質導入原則和方法
1.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觀點
第一,發生認識論。在皮亞杰看來,兒童的思維來自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它強調兒童本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知識的獲得不是先天的,而是兒童通過他們的正常經驗獲得的,來自環境(包括人們)的信息不是自動的被接受,而是依照兒童的基本心理結構被加工處理的。兒童需要豐富的環境,允許他們主動探索,親身參加實際活動,這種安排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其知識。
第二,認知發展。兒童認知發展包括認知結構和認知機能兩個成分,皮亞杰把認知結構設為圖式,而把認知機能分為組織和適應兩種,組織和適應這兩種機能和認知結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皮亞杰的理論中,通過同化和適應,兒童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量變和質變,從而獲得了知識。
第三,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在皮亞杰看來,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活動、社會環境和平衡四類。皮亞杰十分強調,教育必須適合兒童的認知結構,必須建立在能被兒童同化的基礎上。平衡是認知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因素和動機力量,它將另外三個因素的作用協調起來,使兒童的內部心理結構與外部環境現實相互一致。
第四,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思維)的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感知運算階段(0~2歲):兒童只有動作層面上的智慧,語言和表面尚未產生,在該階段感覺和運動使兒童獲得技能并發展圖式,這一時期的兒童還不能進行雙向思維,但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前運算階段(2~7歲):由于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開始出現表象和形象圖式,這一階段的兒童難以完成包含有逆向思維的任務,如守恒問題。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但他們的邏輯推理只是具體的,不是形式的,并且此時已獲得了守恒概念,可以進行逆向運算。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上):這一階段的兒童能夠運用邏輯思維來處理抽象的、假設的情境,能根據種種可能的假設進行推理。
2.皮亞杰兒童心理學對課堂、優質導入啟示和方法
從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可以看出,學生的認知發展受兒童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身心發展水平不一樣,即使是相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兒童身心發展水平也有差異。優質教學的實現需要優質導入助陣,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導入時,必須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兒童的認知結構,導入內容要按照兒童的認知發展的相應階段來安排。
第一,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考慮學生的發展水平。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兒童認知的發展是一個自然延續和不能逾越的過程,即使在同一個班上學習的不同學生,在認知發展水平和理論知識上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準備階段,就應該使用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來確定合適的導入材料和導入活動。
第二,課堂導入要鼓勵學生成為積極的學習者。根據皮亞杰的兒童發生認識論理論,兒童認知發展是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源于主體對客體的適應,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兒童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因此,課堂導入要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心理,鼓勵學生成為積極的學習者。
第三,課堂導入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結構和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因素理論,成熟本身不足以解釋兒童認知的發展,平衡是調節或控制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所有因素,它不僅要求課堂導入要調動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建立和新知識的聯系,而且還要引發兒童的認知沖突,把學生牢牢的拴在課堂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兒童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日益成為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但重要不代表過分的強調,也不代表一味的機械化。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新課的導入更需要藝術,在把握課堂導入本質的基礎上,只有和兒童的心理發展相契合,才能成為優質導入。
參考文獻
[1]肖榮、黃宏新、車云霞.論課堂導入及其設計[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1(2)
[2]周成平主編.外國優秀教師是如何教學的[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美〕戴爾·H.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韋小滿等譯)[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227~23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