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感恩”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也是新時期對中國廣大在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公開發表的文獻可知,中國感恩教育研究業已經歷十二年,對期間所有文獻內、外部進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中國感恩教育經歷了起步階段、交替增長階段和穩定發展階段;感恩教育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研究的方法呈現多元性。然而,中國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研究質量不高、實證性研究匱乏、研究視野狹隘的不足等問題。
【關鍵詞】感恩教育 調查 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08-02
21世紀初期,感恩教育的話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最早的公開發表的研究文獻可以看出,中國感恩教育的起因源于在校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如2004年“南京大學心酸父親給大學兒子的公開信”、學生不會說“謝謝”事件、馬加爵殺人事件等。這些問題引發了社會對現代在校學生感恩問題的重新思考,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西方思潮的不斷涌入,多維、復雜的思維并存于學生頭腦,學校更應重視感恩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現代在校學生感恩意識缺失似乎已經成為社會達成的共識,此后研究感恩教育的文獻迅速增長,直至今日,其研究的熱度也是有增無減。本研究試圖對2002年以來公開發表的所有關于感恩教育方面的文獻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對感恩教育近十二年來的研究狀況做出概況和總結,并為未來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實施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獻全部來自中國知網(CNKI)2002~2013年所收錄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碩博論文庫,以“感恩教育”為檢索詞在“篇名”檢索項中進行“模糊”匹配檢索,共檢索到文獻1888篇,其中碩士論文78篇,博士論文0篇。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對上述檢索文獻的分析。
一 感恩教育調查結果分析
1.各年限文獻量變化趨勢
經過統計分析,各年限感恩教育的公開論文發表數量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沒有關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公開發表文獻,2002~2013年,各年發表的文獻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其中,2002~2004年公開發表的文獻數量很少,不超過5篇;2004~2007年是增幅最大的時間段,平均每年的增幅在381%左右;2008年較之2007年公開發表數量有所下降,然而,2008~2010年其數量又表現為新一輪的增長,其每年的平均增長率在57%左右,其中2010年達到了單年發表文獻量的最大值,為322篇;2010~2013年,每年的文獻數量基本持平,平均在300篇左右。概括而言,從2002~2013年,各年發表文獻數量的變化情況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為2002~2004年的起步階段,此階段論文數量較少;第二階段為2004~2010年的交替增長期,此階段的論文發表數量以2008年為中界點,表現為兩次交替持續增長,其增幅也是驚人的;第三階段為2010~2013年的穩定發展階段,此階段各年發表的文獻數量雖然稍有下降趨勢,但其波動不大,每年控制在300篇左右。
2.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類型
通過對所有文獻作者的統計分析及其文獻的類型進行分
析,得出以下結論,見下表。
如表所示,從研究者的職業來看,研究者包括高校師生、中小學教師、社會記者以及其他社會職業,其涵蓋的社會成員較為廣泛,研究的問題涵蓋感恩教育的各個方面,感恩教育的問題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高校師生人數為1264人,占所有研究者比重的48%,是研究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其中碩士生人數78人,占高校研究者比重的6%。中小學一線教師的研究人數為621人,所占研究者總比重的24%,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大多是一些教育教學中的在校中小學生感恩缺失的狀況。社會報刊從感恩教育伊始就對其關注有加,在可供考證的報紙當中,其作者有508位,占研究者總體比重的19%,他們所關注的焦點在于對即將作為社會人的在讀學生的感恩缺失進行曝光,以社會記者的身份見證中國感恩教育的現狀。其他人員的人數為227人,占總體比重的9%,這些人既有社會中的醫生、政府人員等,也有文獻資料無法考證的其他身份的群體。
從文獻所從屬的類型來看,在所有的公開發表文獻中省部級基金項目支持的占到了17篇,其中15篇為2010年之后發表的,表明了近年來,中國對于感恩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日益深化,感恩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問題正在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重視。
對感恩教育所有文獻的研究方法統計分析(見圖2),其結果表明,通過實證(調查或實踐)的方法進行的研究文獻有102篇,占文獻總量的5%;通過分析案例展開的研究文獻有66篇,占文獻總量的3%;通過比較的研究方法展開的研究文獻有22篇,占文獻總數的1%;用文獻綜述的形式開展的研究文獻有78篇,占文獻總數的4%;通過報紙報道的研究文獻有128篇,占文獻總數的7%;著重于從推理的角度進行的理論研究文獻有1514篇,占文獻總數的80%。從數據統計的角度來看,中國現行的對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傾向于理論研究,缺乏與國外感恩教育研究狀況的比較研究,也缺乏從實證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獻,難以為中國感恩教育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二 感恩教育研究建議
1.變研究的數量為研究的質量
從十二年內有1888篇的研究文獻,從感恩教育文獻數量上看是驚人的,但經過深入研究便會發現,現有的研究多數還處于表層的分析狀態,并未就感恩教育的更深層次的領域進行拓展延伸。其研究內容的膚淺,導致有價值的文獻數量不多,且很多文章研究的領域存在重復現象,文章也僅僅是字詞的堆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鑒于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1)要將感恩教育的研究向縱深方向拓展,同時拓寬研究的視角,從多個維度深層次挖掘感恩教育的實質。(2)要對眾多的文獻進行系統的整合,使零散的文獻得以系統化,以便對感恩教育的研究情況形成系統的認識,以避免后續研究的片面性、盲目性。
2.在方法上,應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
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感恩教育從實證的角度所進行的研究還是非常少的,相關文獻的研究側重于理論層面,多數文獻是根據研究者搜集的資料,或者是一些自己的親身體驗而做出的主觀推導或者判斷。其實,這也是中國科學研究發展的通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主要有兩種范式:學科中心和問題中心。學科中心不太注重教育實踐發展的實際,主要從邏輯起點出發提出問題,層層展開,推理、演繹得出結論,有獨特的話語體系,講求結論、觀點的自洽性;問題中心研究范式一般遵循:問題發現→經驗總結→理論提升的研究方法,形成教育理論。因而研究總是不可避免地推導出感恩教育的應然面貌,而不是中國感恩教育的實然狀況。因而,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難以起到指導感恩教育實踐的效果,而就感恩教育的本身而言,它是重實踐和操作的,只有在真正的投入、親身的體驗之后,才能體味到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感恩教育的應有之義。所以,在以后的感恩教育研究中,應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加強感恩教育的實證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導中國的感恩教育。
3.進一步拓寬研究的視野
從感恩教育的起因來看,它是一種社會活動,而社會活動往往具有復雜性。因而感恩教育的形式也絕非僅僅通過教化和思想的灌輸,應跳出教育的圈子,用綜合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因而從研究思維的轉向來看,后現代給我提供了看問題的全新的視角,感恩教育并不是“感恩”與“學生”的二元結構對立,任何事物沒有一以貫之的邏輯基點,對于一個不確定的、復雜的世界,應當允許多種不同解釋的同時存在,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多元的普遍主義,才有可能把握我們的現在和過去一直生活于其間的豐富的社會現實。任何科學研究如果不弘揚多元紛爭與發散式思維方式,都難以實現其使命。反觀中國的感恩教育,若要真正辦好,除了從教育視角研究感恩教育之外,還應該就感恩教育的其他視角尋求更多支持,然而,從已有的文獻分析可以看出,后者在中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文化學等全方位、立體式、多領域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將為后續的研究拓寬思路,也有利于感恩教育實效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劉峰.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
[2]劉堯.我國教育科學研究范式問題與反思[J].中國電子教育,2011(3)
[3]蔣關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后現代轉向[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4):11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