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廣播電視以及傳媒產業的飛速發展,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熱度持續走高。在迎來一波波招生熱潮后,很多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面臨著師資、設備、課程設置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也面臨著發展的轉型。怎樣辦好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如何走出面臨的發展困境,提高辦學競爭力,成了擺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地方高校 廣播電視編導 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10-02
為了適應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快速發展,1998年,中國高等學校本科目錄中首次設立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文學門類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專業代碼為050402,屬于一級學科文學的下設專業。在2012年底教育部專業調整中,藝術學升級為一級學科,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所授學位也由文學轉變為藝術學,專業代碼調整為130305。在2000年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高等學校本科名單中,北京大學開始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漸形成較大的辦學規模和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新興藝術專業。興辦此專業的學校也從傳統的專業院校、重點院校,如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向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延伸。時至今日,全國有近200所高等學校開設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設學校覆蓋了“211”、“985”重點大學、一般綜合性大學、各級師范類院校、民辦高等本科學校等。覆蓋面之廣、社會影響之大、專業發展之快令人震驚。
但在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們看到很多學校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在軟硬件條件都不成熟甚至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申報專業、邊發展邊補充力量,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反觀中國電視媒體發展由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針對性也越來越高。作為地方高校如何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在校生越來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怎樣增強人才的競爭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適合于目前電視等媒體的現實需求?未來又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尤其是地方各類本科院校,在發展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難,有些院校能很好地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點,把專業辦得有聲有色,但也有很多院校無所適從,專業日漸式微。
地方本科院校有著自身的特點,一類是省屬老牌本科院校,辦學時間長,資歷較老;一類是由原來的高等師范專科學院升本;還有一類是由多所不同專業的專科學校通過合并的方式升本。在開設新興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過程中,他們面臨著相同或相似的困難。如何面對困難,決定著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發展的前途。
一 招生院校增多與生源數量減少的矛盾
從1998年新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來,全國從無到有,從最初的幾所重點專業院校到如今200多所本科院校也只用了十年時間。雖然近些年來的“藝考熱”帶動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發展,招生狀況也較其他老牌專業較好,但隨著逐漸增多的新開設此專業高等學校的加入,生源被逐漸瓜分,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對藝術考試政策進行調整,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招生方式也有所變化,導致部分地方高校招生自主性被削弱,處于被動選擇的狀況。2012年起,很多地方高校的藝術招生自主權被剝奪,采用聯考成績統一錄取。資源較差的地方高校一下就被推到了“挑剩菜”的境地。同時,由于部分省份(山東省是藝考大省,卻無藝術聯考)尚無全省聯考,也使學校喪失了重要的生源來源,導致生源結構單一,數量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多,廣播電視編導的專業錄取分數線逐年攀升,競爭日趨激烈,促使部分考生轉變考試方向,使原本略顯不足的生源狀況進一步緊張。與之相對應的是更多的高等院校加入到競爭的行列,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地方二本院校生源狀況的惡化。
二 辦學規模擴張與生源質量下降的矛盾
招生狀況惡化不僅僅體現在生源的數量,更體現在質量上。地方高校的招生空間遭到擠壓,形成低谷效應。優秀生源向教育資源更為豐富的少數優秀高校集中。與大多數地方高校相比,教育資源集中的部分“985”、“211”院校采取的是精英培養的方式,招生數量較少,培養效果較好,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強。經年累月,積累了良好的專業口碑,形成良性循環。而多數地方高校開設本專業的初衷除了拓展專業領域外,創造更好的收益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藝術專業較高的學費促使很多本科院校逐年擴大招生比例,這也是所有新興本科院校必經的一個過程。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從2009年的音樂學(廣播電視編導方向)的40人到2010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112人,再到2011級的142人。四年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就達到了495人,平均每個年級120余人。從實際的教學運行看,由于學生基數較大,部分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高,甚至可能與專業要求相去甚遠。在培養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學風、教風的一系列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三 辦學成本較高與資金投入有限的矛盾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由于專業性較強,對實驗室設備要求較高,因此辦學成本較大。加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設備的更新速度很快。要保證教學效果的實現,使培養的學生競爭力更強,就要使其有機會接觸最新的、和行業發展相適應的實驗設備,以縮短工作之后的適應周期。四川文理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自成立四年來,不斷加大辦學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了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電視演播室等8個實驗(訓)室,實驗(訓)室總面積600余平方米,設備總價值近400萬元。但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教學設備數量不足、專業實驗室建設滯后、設備更新緩慢等問題日趨嚴重。雖然近年來大多數學校生均撥款逐年增加,但對于設備的更新換代、實驗室的建設以及更多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仍是杯水車薪,一些學校生均設備遠未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本科辦學標準。同時,高層次、專業化演播設備動輒上千萬的投入也確實超出了一些學校的承受范圍,這些種種缺失,都局限了學生們的學習視野,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與行業之間存在距離,降低了就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制約了專業的快速發展。
四 師資力量不足與專業發展迅速的矛盾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辦學僅十余年,多數從事專業教學的一是從中文、教育技術、新聞等專業的轉移過來的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另一個就是從各個院校畢業的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碩士研究生。一個是教學經驗豐富但對專業一知半解,教學屬摸著石頭過河;一個是熟知專業理論,年輕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學經驗和從業經驗,教學往往流于書本,紙上談兵。師資隊伍結構嚴重不合理,專業缺少帶頭人,高級人才稀缺,不能有效形成團隊,發揮集體力量。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從2009年的專任教師5人到現有21人,其中講師9人,占42.9%;助教7人,占38.1%;碩士17人,占80.95%,其中,3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中碩士研究生比例達95%以上,承擔專業教學任務的大部分都是35歲以下的講師、助教等青年教師。所以,從整體上看,師資力量仍比較薄弱,教學難以和老牌藝術院校和重點院校抗衡。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由于本專業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和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優秀的專業人才和業界精英往往都集中在少數的高校中,引進難度相當大。很多學校也在不斷創造條件,利用各種資源如進修學習、繼續深造等多重方式來培養自己高素質、高學歷的師資隊伍,但繁重的教學壓力使很多教師不堪重負。師資隊伍水平的亟待提高和教學正常運行的矛盾沖突嚴重。
五 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矛盾
多數地方高校在進行專業課程設計時大多采用借鑒著名院校,并根據自己的師資狀況和辦學硬件等來組織課程。由于多為邊運行邊補充、邊學習邊教學,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和邏輯性,教師的專業素養也不高,因人設課狀況普遍,必然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同時,由于藝術學專業虛構與創作的特點,使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以藝術學招生以后的教育活動中,將人才培養僅僅局限在虛構性質的節目中,如影視劇、MTV等。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在新聞類和紀實類等節目中往往認識較為模糊,專業知識有一定的狹隘性,與廣播電視臺急需的欄目策劃、節目策劃和頻道策劃人才存在一定的脫節性。由于專業建設的滯后、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各種原因,用人單位對于廣播電視編導人才的需求顯得不那么強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就業難、就業后適應周期較長等問題。這也是目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上亟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六 民辦高校的沖擊
與地方公立高校的步履艱難相比,部分民辦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辦得如火如荼、風生水起,并對公立高校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民辦高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師資,一個是設備。
民辦高校往往是企業投資興辦,財力雄厚。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一般都是直接高薪聘請業界權威或具有較大知名度的專業技術人才,層次較高,并且具有較豐富的從教學經驗和從業經驗,對生源的吸引力較大,培養效果也比較好。在設備的更新、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強大的資金投入保證了一流設備的采購,并且能在數量上滿足學生實踐的需要。如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即今天的四川傳媒學院),借助雄厚的財力,擁有川內一流的省級電視臺標準全景式新聞直播間、建立了各類實驗室、實習、實訓室90余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1.6億元。有國際領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數字電影攝影機近10套、國際先進水平的飛思大畫幅數碼變焦后背,有西部首臺3D高清“8+1”轉播車、西部領先的錄音棚、1.6萬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藝體中心、首個高校中的中影院線數字電影院、4個自辦電視頻道和省級臺標準的全景式電視直播間、電臺直播間等。這是大多數普通地方高校無法企及的,對地方高校的沖擊影響巨大。
七 結束語
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發展迅速,但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對于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地方高校來說,其發展面臨著各種矛盾和挑戰。只有認清問題、探究原因、理清思路、尋找出路,才能使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走出困境,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龐井君主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李艷波、廖瑩.傳媒實踐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3]魏瓏.電視編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