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目前的高校課程設計理論主要來源于拉爾夫·泰勒的課程理論,近十幾年來,高校課程設計方面的問題不斷地暴露出來。本文從課程目標的確定與課程內容的設定兩方面來探討中國大學課程設計理論。
【關鍵詞】課程設計 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25-01
近些年,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的辦學規模也逐步擴大,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從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過渡,一些專業型大學轉變為綜合型大學,這些情況使大學課程在設置上產生變化,出現新的問題,隨之衍生出新理論。
課程設計是指對課程未進入實施階段前的課程存在形態和運行模式的設計,具體包括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內容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課程內容的具體組織形式或組織結構的選擇和安排等。①
現代課程設計理論由美國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提出,他同時提出涉及任何課程與教學計劃時都必須回答的四個問題:(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4)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還在得到實現?上述四個問題概括了課程設計過程的四個步驟或階段:(1)確定目標;(2)選擇經驗;(3)組織經驗;(4)評價結果。②
一 課程目標的新變化
課程設計主要包括:課程目標的確立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其中,課程目標就產生了新變化。
第一,隨著中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才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它更加多樣、靈活,充滿活力。因此,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能否適應社會全面發展是畢業生立足社會的關鍵。反映在課程設計上,就是對通識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國大多數高校逐步推行教育教學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這在某種意義上表現為課程目標的通識化取向。
第二,現在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量有差異,高校專業有熱門與冷門之分,高校為了能夠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就參照社會需求,開設社會熱門專業。同時,各類專業的分化越來越細,相應的課程目標的確沒有跟上這一變化,依然秉持著原有思維,教材與課程PPT陳舊,教師在授課時并沒有因為專業不同而將學生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出專業差異與各個專業的特殊性。
第三,為了滿足某些職業崗位的人才需求,部分高校將理論型的培養模式轉化為應用型和職業型的培養模式。他們將教學內容與社會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從而適應社會發展對不同職業的需求。
同時,隨著終身教育的提出,人們認識到高等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終極,因此有人發出將高等教育定義為高等基礎教育的呼聲。在課程目標的確立上更加重視高等教育的基礎作用,為日后在這一專業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第四,高等教育課程目標的設定也日趨復雜化和個性化。高等教育是以學生為主導,課程圍繞學生而展開,大學教育強調學生個性與復雜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復雜的個體,因此在授課時,應避免課程內容單一化,使課程內容吸引同學,這就要求課程目標的設定要達到復合型、全面型,盡量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特長、愛好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 高校課程內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內容陳舊
專業前沿水平的知識占課程內容的比例較低,而陳舊內容所占的比例較高。這些現象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表現為課程內容的繁、難、偏、舊,教材與學生學習脫節,固化的舊知識阻礙新知識的誕生并進入課程。概念和原理知識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社會發展,課程內容要從新的角度去理解,做到推陳出新。
2.課程內容文理分化嚴重
目前,文科專業基本不學習理科知識,而理科專業也杜絕了文科知識。雖然有選修課來強化學生的文理知識,但在現實中,選修課流于形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從根本上說,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課程內容表面化,缺乏實質精神,缺乏對內核的挖掘與指引。
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分化
一方面,接受專業教育的畢業生在社會上學無所用,專業知識與社會脫節。另一方面,接受通識教育的畢業生,步入社會后愈加迷茫,廣泛的涉獵知識卻缺乏對外界事物的準確判斷,掌握了謀生的手段卻沒有掌握人生的真諦。根本原因在于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過于狹隘,對通識教育的理解過于寬泛,這種觀念上的誤解在實踐操作中不斷升級強化。
4.過分強調課程內容的權威性
由于過分強調課程內容的系統與嚴謹,使學生產生課程內容就是權威的真理假象,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全盤接受,僵化思維,與實踐脫節,無法審視課程內容。
通過對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探討,簡述了目前中國大學課程設計的現狀和問題。由于大學課程學術性和人文性,課程設計與中小學課程設計存在本質區別。中國大學課程設計隨著高教改革,不斷暴露問題,但隨著改革的深入,這些問題將會得到妥善處理。
注 釋
①楊德廣、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8~311
②〔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譯、瞿葆奎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參考文獻
[1]周海濤.大學課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7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