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采用自編調查問卷的方法對某高等醫學院校200名女大學生和100名同班男生進行調查比較,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醫學院校大學生的熬夜現象比較常見,且有性別差異,應采取有性別針對性的健康干預措施,減少大學生熬夜現象,以促進醫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應通過比較醫學院校男女學生熬夜的狀況,為改善醫學院校大學生熬夜問題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從而進一步提高醫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醫學院校 熬夜 性別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30-02
睡眠,是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一個關鍵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各種娛樂設施的完善,大學生熬夜的行為愈發嚴重。佐治亞全球健康研究所最近在《睡眠》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稱,平均每日睡眠少于5小時的17~24歲健康年輕人,其發生腦部疾病的風險是每天睡覺超過8~9小時的同齡人的3倍。積極改善睡眠狀況,既有益于身體健康,又減少了各種疾病的發生概率。醫學生的學業、就業、社會壓力較其他專業更大,運用科學的方法改善健康狀況刻不容緩。
一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向某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6份,其中男大學生56人(35.9%),女大學生100人(64.1%),基本符合該院校總體男女比例。
2.方法
自制“醫學院校大學生熬夜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基本情況(性別、年級、專業、居住地),一般睡眠情況(平均睡覺時間、睡覺時長、一周熬夜次數),熬夜的影響因素(熬夜行為、原因、壓力、周圍環境)以及熬夜過后出現的不良反應、解決熬夜現象的方法、有效性和對睡眠影響健康的態度等項目。
3.概念界定
熬夜指24點以后入睡。
4.統計學分析
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卡方檢驗。
二 結果
1.女性大學生與男性大學生睡眠時間比較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30.8%的同學有熬夜行為,其中女生占47.9%,男生占52.1%。在被調查的100名女生中,熬夜者23人,占23%;56名男生中,熬夜者25人,占44.6%,有顯著差異(P=0.002<0.05)。在熬夜者中,大部分是在12∶00~1∶00入睡的(男生占76%,女生占78.3%)(見表1)。比較同一性別不同年級、專業、居住地的熬夜比率。男生在不同年級(P=0.027)和居住地(P=0.021)方面存在差異,大三年級的男生熬夜比率最高,占57.2%,來自城市的男生熬夜比率最高,占75.5%。在不同專業中,臨床專業熬夜比率比非臨床專業高,分別占33.0%和27.9%,在性別方面無明顯差異(男P=0.395,女P=0.087)。
2.男生與女生熬夜行為比較
調查顯示,大學生熬夜的活動主要有:學習、玩電腦、打電話、聊天、看小說、社團工作、玩手機、同學聚會。其中玩手機占的比率最大,占51.9%(男生占51.8,女生占52.0%)。第二是玩電腦,占48.1%(男生占53.6%,女生占45.0%)。第三是學習,占44.2%(男生占50.0%,女生占41.0%)。只有同學聚會項目存在明顯性別差異(男生占12.5%,女生占1.0%,P=0.002<0.05),其余項目均無明顯差異(見表2)。
3.男生與女生熬夜原因比較
調查顯示,大學生熬夜的原因主要是自主熬夜,占40.0%。男生中自主熬夜和因學習和工作被迫熬夜的人數最多,均占28.6%;女生中自主熬夜最多,占50.0%,其次是因學習和工作壓力被迫熬夜,占24.0%。熬夜原因存在明顯性別差異(P=0.028<0.05)(見表3)。
三 討論
1.醫學院校大學生睡眠現狀
熬夜是影響大學生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次熬夜之后會導致眼部疲勞(70.51%)、注意力下降(50.64%),反應遲鈍(46.15%)、頭痛(42.95%)等身體上的不良影響,頭一天熬夜的人,第二天往往會以上課打瞌睡(51.92%)、喝茶或咖啡等提神(30.13%)、逃課補覺(18.59%)等方法來緩解疲勞,長期如此會導致上課、學習效率低,成績下降,因喝咖啡而難受等后果。在該醫學院校中,占30.8%的學生存在熬夜行為,相比非醫學專業的大學生比率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專業領域不同,醫學生對熬夜危害健康的認知度更高(占96.79%)。
2.不同熬夜行為的比較中突出手機的危害
據調查統計,在所列舉的熬夜行為中,玩手機所占的比率最大,占51.9%(男生占51.8%,女生占52.0%),無明顯性別差異(P=0.979>0.05)。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智能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方便,人類對手機的依賴性顯著提高,以年輕人最為突出,由此導致的手機輻射危害越來越大。美國、日本、英國的醫學家研究發現,手機電磁波主要是通過耳道進入大腦產生影響,普遍癥狀是耳鳴、頭昏、記憶力下降、神經衰弱等。長期的電磁波刺激還會影響肝臟、腎臟和卵巢等器官的功能。調查結果顯示有41.35%的同學習慣把手機放在枕邊不關機,熬夜行為的發生率增加對手機輻射量加大有一定促進作用,所以防止手機輻射應養成良好的習慣,睡前少玩手機,將手機關機并放在遠離床的位置。
3.制定有性別針對性的熬夜管理政策
在熬夜原因中,大多數學生是自主熬夜(占40.0%),男女生間有明顯差異(P=0.028,P<0.05),室友監督,家長管理,學校熄燈制度與熬夜行為發生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另外,因為學習和工作壓力被迫熬夜的比率也很高(占24.0%),在熬夜行為與壓力的關系比較中,不同性別也存在明顯差異(P=0.015<0.05),其中女生在學業、心理、健康方面的壓力更大,這是由于女生天生比較脆弱,身體心理素質較男生差,更易受到影響導致失眠。同時醫學生較其他專業的學生所面臨學習、就業、社會壓力更大,導致的熬夜比率有所增高。
因此,學校應有性別針對性的采取正面積極的健康教育,宣傳熬夜對健康的危害,提高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倡導室友之間互相督促,統一作息時間,合理安排課程和作息時間,鼓勵大學生多進行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女大學生應進行心理上的減壓教育,從根本上改善熬夜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程懷志、曹德品、孫國棟等.危害醫學生健康的相關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6):755~75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