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網絡傳媒的普及,中國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被不斷的推廣傳播,使之深入人心,成為當下社會人們需迫切汲取的精神食糧。2002年,中央電視臺精心地打造推出了一檔節目即《感動中國》。《感動中國》的取材來源于實際生活,被推選為感動中國的眾多人物身上都有讓人感動和欽佩的地方,他們身上可貴的精神和美好的品質應成為當代大學生們學習和弘揚的主旋律。
【關鍵詞】感動中國 精神內涵 大學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34-02
一 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現狀
在當下許多高等院校中,學院過分地強調對人才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核,對培養社會型人才的認識存在一定的思想偏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及精神文明建設被忽略,這使得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得不到真正的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由于政治教學存在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及教師在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使用不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汲取缺乏積極性,政治學習的熱情相對較低,對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理論知識的薄弱導致學生對待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易于做出主觀臆斷,無法進行正確的思考和認知,甚至有些學生出現政治信仰的迷失。(2)許多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一些學生在處理具體事務時,以自我為中心,武斷地解決問題,給他人造成困擾。一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思想認知,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傾向,無法正確地衡量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重要性。在主觀為己,客觀為他人的問題上,許多學生持有贊同或中立的態度。(3)大學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沒有較為堅定的主觀意識,容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沒有較強的原則性和堅定的態度,缺乏追求真理和科學探究的精神。在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學生受金錢社會的影響,喪失自身的道德價值觀,對金錢物質過度追捧,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成為當下部分大學生的主流思想。
二 《感動中國》的價值內涵
《感動中國》的開播,受到了廣大社會人士的一致好評,其收視率居高不下。正是因為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對物質生活盲目瘋狂的追求使得很多人忘記停下腳步,進行自我心靈的洗禮和道德文明的修養。《感動中國》人物評比的標準充分體現了當下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適應了當今社會普通群體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人物評選的思路為:回首過去一年中所發生的事件,挖掘新聞媒體中被社會廣為關注和稱贊的人物,通過主持人用感性的表達和對人物事件的細節描述,展現人物身上珍貴的精神品質和人格力量,弘揚其民族精神,為他人樹立道德學習的榜樣。《感動中國》云集了社會生活中平凡小人物的事例,這使得民族精神的弘揚更加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三 加強《感動中國》素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的應用
1.把《感動中國》的精神融入學生日常的思想教育課中
思想道德是一個長期建設的過程。但在當下高校的政治教育課程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大學生必修的政治理論課程,而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大一學期。針對這一現象,學校應當轉變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到政治教育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使之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提高其奉獻意識、責任意識、團隊精神以及遵紀守法等基本認知。《感動中國》的人物評選來源于生活,真實的案例會讓學生們大受感動和鼓舞。比如在給學生播放2013年感動人物評選的記錄片時,介紹了一位鄉村教師——格桑德吉,她是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2000年她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但在畢業之后,她并未像其他的同學一樣選擇去大城市就業,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自己的家鄉——西藏,當起了一名平凡卻又偉大的鄉村教師,她用自己的愛心,點亮了孩子未來成長的道路,為鄉村的孩子帶來了知識的甘露,用自己的知識一點點地澆灌著這群可愛嬌艷的祖國花朵,讓西藏山區孩子們的求學夢想變成了現實。在對格桑德吉的教學紀錄片進行播放的時候,一個個感人的細節足以撼動學生們的心靈,許多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留下了感動的淚水。真實素材給予的感動遠比課本理論知識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生們在一位平凡的教師身上看到了一種可貴的精神:奉獻自己,成就他人;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廣闊的胸襟和純潔的靈魂可以承載起生活的希望。這些精神學習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組織學生進行征文比賽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征文比賽,學生在觀賞《感動中國》之后,審視自身的思想行為,寫下自己的觀后感,爾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互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抒發內心的情感。征文比賽增強了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讓學生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把感動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找到自身的不足,從而進行改正和完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建立健全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3.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
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及精神文明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和課堂教授上,豐富的課外活動開展可以提升學生政治學習的熱情,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中來。對大學生而言,他們有充足的課余時間,但很多學生不能夠合理的安排課余時間,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塑造正確的學習觀,端正他們的思想態度,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他們的課余時間中,讓他們在課余時間不斷地豐富充實自己。在課余時間,教師可將學生組織起來,安排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在豐富學生課余時間的同時,加強了學生思想道德及文明精神的建設,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塑造。教師在學生觀看影片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的交流探討,抒發自身的情感,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認知,在愉快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們受到了文明精神的熏陶,這使得政治教育的成效大大提升,有利于總體學生精神文明的建設,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4.開展校園感動人物的評選
政治教育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需把理論知識貫穿于現實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精神文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全院學生的感動人物評選活動,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讓其感動的好人好事,舉薦具有優良品德和精神品質的學生。學生在發現舉薦感動人物的時候,對優秀的品德和正確的行為舉止有了正確的評判標準和認知,有利于其自身道德行為的規范,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有著積極的影響。學校應對推選的感動校園人物進行表彰,鼓勵其再接再厲,將美好的品德和精神延續下去,使其感染身邊的同學,帶動身邊同學精神文明的建設,為其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校園感動人物的評選為校園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提升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完善其道德品質的建設,實現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鄭國、劉利才.《感動中國》人物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6)
[2]梁飛飛.運用“感動中國”人物素材開展大學生理想人格教育的實踐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1(8)
[3]曾慶香、熊征宇、劉亞洲.論《感動中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訴求與建構[J].電視研究,2009(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