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大批教育同仁們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竭盡全力為教育好祖國的花朵提出更多、更好的改革辦法。但是在具體的實際應用中筆者發現課堂教學的改革措施往往受到很多的限制。本文從影響教學改革的方面闡述具體的原因。
【關鍵詞】教學改革 選課制度 應試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37-02
這場教學改革是繼“素質教育”之后的一場具有時代性特色的革命。我們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高校都活躍起來,動員、鼓勵全體教師實施教學改革。同時教育類各種期刊也都出現了很多教學改革的文章。各地教師都發表了對于教學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視角。大部分教學改革的重點都在課堂上進行,如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等。教育戰線上的同仁們用盡心思改革,為教育領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這場教改熱潮中。
我們一直都在說教學改革,可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學改革成了課堂改革,因為我們的教學改革都是在課堂上做文章。可是從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教師的工作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用其他途徑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可見,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性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多樣的、復雜的、具有不穩定因素的。大學校園可以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這種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教育,還可以是課外的、集體的、社會的等多種方式。例如,新生歡迎會、趣味比賽、社團表演、參觀實習等。這些活動沒有教室、課桌的限制,也同樣對學生進行綜合的教育。所以,教育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形式的,課堂教學只是教育體系的冰山一角。
一 “班級授課制”有其自身的優劣
目前,中國普遍采用“班級上課制”,這種授課制度有其自身的優勢。首先,年齡相近、知識層次接近的學生放在同一個班級,共同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和促進。同時幾十名學生一起學習,能擴大教育對象,加快教育進度。而且按統一規定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各個學科輪流交替上課,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擴展。
但是,班級授課制也存在著一些弱點。班級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到上百人,在一起接受同一位教師講授的同一門課程。這樣以學生的平均水平為依據來制定授課內容、授課方法、作業等情況,既不能滿足優秀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渴求,又不能照顧到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這種“一刀切”的授課制度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全國上下,各個領域都在提倡創新,急需創新人才。可是這樣的教育制度沒有給優秀的孩子一個更好、更優秀的發展空間。目前,中國博士總數已經超過美國,可是近50年來,美國獲得了86項諾貝爾科學獎,而中國這62年以來只有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了中國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班級授課制在成千上萬的學生入學之前就已經替學生安排好了全年,甚至整個大學課程的安排。不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等,都采用統一的方式授課。只能保障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學生學習的需求,優生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差生有可能跟不上教學進度。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681.5萬人,在校生2308.5萬人。大量的學生抱著夢想走進大學校園,他們選擇自己的專業和方向,但不能選擇自己的課程。這就相當于你去飯店吃飯,你卻不能點菜,你不喜歡也沒有辦法,不學習就得掛科,拿不到畢業證,這就是選課制度的現狀。
在選課制度上,我們可以向美國學習,美國的學校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構建了一個基于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在《教師月刊》中李海林教授把這種課程分類體系稱為“需求課程分類”。這種體系把學生發展需求分為五個等級,這五個等級包括:低等需求等級、正常需求等級、超長發展需求等級、大學學習需求等級、特殊學生發展需求等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課程,保證課程與自身的實際水平相結合。因為真正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生自己。所以,讓學生自己從小就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性格。
二 應試教育也會影響教學改革
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大多數采用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這種試卷筆試的考核方法有其自身的弱點。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的培養,片面的追求考試成績。可是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課程特點,培養目標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最終結果都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必然導致大部分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畸形學習狀態。這樣導致全國上下各種速成班、特訓班、高考集訓班才如此的火爆。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責怪學生目光短淺、急功近利,而是整個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考試:如階段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升學考試等。考得好的學生被老師、家長疼愛有加,考得不好的學生老師不喜歡、家長也著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在電視節目《咸言平語》中講道,中國的教育制度最能培養出解題高手,但培養不出天才。可是在學校里真正受到關注和疼愛的就是這些解題高手。成績優異的學生才有資格當班委,才能評優、評先進,就連貧困助學金都要考慮學生的成績排名。怪不得中國有句話“分分學生命根”。以我目前上的一門課程為例——《藝術概論》,其實這是一門提高道德修養、培養藝術品位的課程。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我都告訴我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比結果重要,素質的培養比技能的培養更重要。可是快到期末的時候,我還得按照學校的規定給學生們出試卷,學生們也都追著我問,考試的題型是什么、都出什么題、劃重點嗎,一系列的問題又都回到了考試。我再三和他們強調考試不重要,分數不重要,也顯得蒼白無力。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僅僅通過課堂教學就能改變的。如果不能從學生出發,按學生需求安排課程,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難將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而應試教育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目的性很強、很功利。必然導致學生忽視學習過程、影響學習興趣,直接導致課堂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很難從本質上解決課堂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吳冠中.吳冠中談美[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4] 〔美〕布朗·科贊尼克(馬壯寰譯).藝術創造與藝術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