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就業問題,不僅依賴國家可行的促進政策,也依賴各高職院校自身科學的教學安排,更依賴于學生自身重視和參與。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就業能力 課前一練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46-01
在全球金融危機、高校教育體制深入改革、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和困境。本文基于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廣州城建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對12級在校生就業前能力培養的具體事例,探討高職院校對學生就業前能力培養的模式。
一 高職學生就業方面的現狀
1.學生思想認識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受到學制的限制,在校學習時間短暫,所面臨的就業問題相對其他高等學校學生要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職院校學生對就業問題的思想認識和態度卻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對職業規劃不重視、缺乏合理的時間規劃、沉迷于網絡游戲或其他游玩等方面,對培養自身就業能力方面的活動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學生綜合素質較低,就業能力亟待提高
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集合。但受高中應試教育模式培養,導致學生在高校中的學習能力、思想能力、表達能力和適用能力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依賴性強,自學能力較差,獨立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還表現在表達能力也不強,心理素質差;面對壓力和困難時手忙腳亂。
3.就業指導培養模式過于注重理論,忽視實戰模擬
學生就業關系到學校長遠發展,各高校不遺余力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紛紛將就業指導課課程化,加大課程比例,邀請著名學者、專家入校為學生開展培訓,但這些更多的是從理論層面對學生進行專業培訓,卻忽視了學生自身就業能力的短板,導致學生實戰經驗不足,解決問題能力不足。
二 結合實際,構建基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新模式,以實戰促進就業能力
1.建立全程化實戰演練,提高學生就業思想認識
結合目前學生就業能力實際情況,在班級建立全程化就業指導演練模式,即利用上課前10分鐘,組織學生進行說話、面試的課前一練模式。從學生踏入高校開始,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抗壓能力和反應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以自我介紹、介紹家鄉和推銷產品等為內容的課前練習活動,逐步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大二以模擬應聘、求職簡歷和教師點評為內容,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學習能力。大三,側重對學生面試心理調試和目標調整,助力學生健康、有效就業。
2.借力任課教師點評,促進學習,助力學生自我提高
課前一練,要求學生提前10分鐘到達課室,在全體同學和老師共同關注下,進行才能展示。它不僅充分利用學生學習時間,增強課堂興趣,借力教師,讓任課老師參與到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針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進行及時點評和指導,達到促進表演者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同時,創造相互學習平臺,通過借鑒他人長處以達到改進自身不足,不斷完善自我。
三 課前一練促發展,多方齊力夯能力
1.豐富課前生活,培養職業時間觀,助力班風建設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特點,大部分高職院校不約而同地重視學生紀律教育和班風建設,通過一系列措施提高學生時間觀念,要求學生提前到達課室則成為一種措施。為了更好調動學生提前到達課室積極性,豐富課前生活,把培養學生就業能力融入課前課后,引導學生重視和提高就業能力培養。
2.挖掘自我不足,促進學習交流,實現就業能力提升
從自我介紹中,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自我,欣賞長處,回避短板,幫助準確規劃和定位,明確就業方向;借助推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抓住重點,學會推銷,培養膽量和反應能力,為求職面試做好準備;模擬面試可創造求職演練平臺,激發學生培養應聘能力和實戰能力,感受面試氛圍,獨立處理各類刁難問題,進而培養學生求職實戰膽量、技巧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課前一練創造相互學習和借鑒平臺,從幾十個不同個體演練展示中,對比挖掘自我不足和短板,學習他人特色和特長,結合實際,轉化為內需,完善自我,提升就業能力,夯實學生成功求職的基礎。
3.多方齊力共促學生就業發展
課前一練不僅是學生演練、展示自我的平臺,更是引導教師參與學生就業指導的平臺,充分利用部分教師來自企業的相關工作經驗和知識體系服務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通過各任課老師根據學生演練內容和模擬實戰表現,從專業知識角度和應聘層面對學生進行針對性點評,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予相關建議,幫助學生完善演練內容和相關就業技巧。摳細節,以點帶面,規避共性問題角度出發,促進個性發展。
四 結束語
課前一練,是基于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新模式。根據高職院校實際情況,有前瞻性和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借助各方力量,促進相互學習。在豐富課堂生活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夯實學生就業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鴻波、臧守富.基于就業能力提升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實踐模式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3(32):251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