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屆畢業生近年來的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就業單位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多數高職院校已開始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問題,學生的擇業與大學學習生活與其職業生涯規劃息息相關。
【關鍵詞】職業生涯 就業心理 個性化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48-01
一 背景分析
目前高職學生大多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一方面,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勞動觀念,根本沒有做好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由于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學歷偏低,部分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因學習成績差,導致的自卑心理,特別是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不敢正面應對就業。從大部分人的心理分析,他們既有對自身不足又不敢正視的問題,另一方面卻又有和同學進行就業攀比而產生低不就的心理。
二 高職院校現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主要有消極、攀比、焦慮恐懼、依賴心理等,主要是學生自我認知不夠,針對性不夠,興趣不足,對其以后的發展目標沒有明確的方向,雖然很多高職院校注意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教育,如開設相關課程、舉辦相應比賽與模擬訓練等,但在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指導教師團隊
部分高校將這項工作僅交給就業部門安排,另一部分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下達給非專業輔導員與班主任,而這些人員大都既非心理學又非教育學專家,而且這項工作僅為他們繁瑣工作中的一部分,根本起不到相應的重視。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專業特征及設置缺乏相關性
高校現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整個領域極為一致,各個專業千篇一律,在授課教師的選擇上沒考慮專業因素,基于每個專業的不同性質,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各有差異,甚至性格、興趣等要求也完全相反,這樣會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的就業所起作用不大,甚至起反作用。
3.學生缺乏積極性
大部分高職院校均開設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一種做法,是將其作為選修課應付教育部門檢查,并設置為選修課,學生多數感覺此課程對學業并無影響,因此對其既缺乏興趣,又缺乏被強制心理;另一種做法,是將其放在大三學生即將畢業時進行就業指導,學生多數已經進入擇業階段,課程開設過晚,對其大學知識的儲備及學生為就業所做準備并無促進作用。
三 如何開展職業生涯規劃以解除學生的就業心理障礙
1.推行三年職業生涯規劃項目
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時應推行三年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即第一年,指導學生對自我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第二年,讓學生搜集感興趣的企業資料和本專業市場需求,并可以參加一些社會組織的人才招聘會,積累經驗;第三年,教授學生寫求職信、簡歷等,讓學生在外頂崗實習,了解社會。整個教育過程必須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讓學生毫無心理障礙地踏上工作崗位。
2.打造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在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需要大量的專業教師,這些教師必須具備咨詢、高等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而且需要其有較為廣泛的社會知識與脈絡,同時,還要對企事業單位行業人才的需求有密切的關注和了解。
3.對不同專業實行個性化指導教育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結合專業實際特點,才能符合學生自身職業發展需求,才會更加方便評估學生在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情況及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指導教師不僅要熟知職業規劃的相關內容,還要了解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沿、職業發展走向、專業所需能力,學生也會對職業生涯規劃更加重視。
4.與課程、講座、座談會等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興趣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過程中,應該摒棄單一的課程講授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如召開座談會,請畢業生回校講授自己工作與學習經歷;請各級專家及知名企業招聘人員來院開展講座;學校每年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促使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的指導教育中去。
參考文獻
[1]王政忠.美國學校職業生涯教育及其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6(11)
[2]鐘媛、廖迎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6)
[3]田謝軍.關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5)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