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我國當今大學生的特點有很多不相融合的地方,在處理學生思想政治問題上存在盲目性和無助性。要加強我國政治教育的教育力度,必須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個性化與人文化,與時俱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因材施教,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實有效。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化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50-01
一 人文化在教育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1.忽視大學生自我需求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相信每個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如果生命體驗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那么會讓個體找不到自己。相反,如果生命體驗個體是主動參與的,是個體主動選擇的結果,那么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個體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過多的是教條,比如通過開會、上課或者硬性要求來進行,沒有完全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大學生的自身需求,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其中。因此學生的自身需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滿足,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潛能的完全發揮,學生就會在思想上產生抵觸情緒。這個現象目前已經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效率低,如果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滯后于時代需求。
2.不重視個性教育
個性教育是指通過對教育對象的綜合評估,根據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為教育對象量身制訂教育目標、教育計劃、輔導方案和執行管理系統,并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實施,以盡量完全發揮個體潛能。然而,在我國的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育,對待不同的學生總有一套相同的教學標準,而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做不好當今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怎樣結合教育規律,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追求、專業特點等實施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3.強硬灌輸的教育形式
我國的思想政治課教育形式都是以書本為依托,以語言在課堂上灌輸的形式進行授課,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學生沒有參與感和現場體驗感。盡管教師講得非常辛苦,但學生的體會很淺,或無法產生共鳴,乃至產生抵觸情緒,嚴重影響思想政治課的效果。怎樣讓學生多參與思想政治課課堂上,通過什么途徑能讓學生更能領會思想政治課內容,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這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 人文化進駐高校教育的措施
1.堅持個性化教學,為大學生發展提供服務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以學生的發展為重中之重。大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不僅是文化知識,還要有心理的健康與與社會交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有兩個價值的體現,一是社會價值;二是個體價值。學生在學校能被培養成一個有道德、有文化的社會有用之才,才是大學辦學的方向。教學注重個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前提,教育以人為本,是為大學生服務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中注重現代化,體現學生關心的中心問題,教導學生如何處人處事。教學手段不能單純口述教學,要結合課外體驗等形式來展現教學內容,以此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中就會更加積極,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有關政治教育思想體系的改革與拓展
一是有關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革與深化,加強對理想教育體系的培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并且把這種精神與改革教育體制相結合,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中吸取教訓和經驗,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培養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始終昂揚不屈的斗志。三是加強和諧心理的建設,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與心理疾病引導等內容,使學生能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正確處理,增強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四是樹立全面發展的的目標,加強學生素質教育體系的建設,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全面協調發展。
3.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
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對心理比較脆弱、遇事很難自我調節又不愿與同學交流的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一旦發現問題,要能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走出誤區,幫助他們盡快達到心理和諧。同時學校應加大心理咨詢網絡建設的投入,暢通心理咨詢渠道,把人文關懷貫穿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杜雨來.探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實施的合理路徑[J].世紀橋,2013(12)
[2]李偉.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6)
[3]范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關懷的實證分析與理論思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4)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