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基礎課、能力課,高職院校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是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素養并為其就業服務。但目前在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課程并沒有真正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本文從應用文寫作課程的特點、教師隊伍、網絡的普及、教材及教學對象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高職教育 應用文寫作 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80-01
應用文是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廣泛使用的文體,與生活密切相關。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基礎課、能力課,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非常實用。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大學畢業生不一定會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不可。”高職院校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更好地為學生就業服務。然而,就目前來說,應用文寫作課程并沒有真正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是處于一種尷尬地位和邊緣化狀態。
一 應用文寫作講究規范嚴謹,有其自身的特點
同文學作品相比,大多數應用文講究格式規范,行文嚴謹,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課程設置看,應用文寫作不屬于專業課教學,作為培養基本能力的應用文寫作課程,雖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卻處于邊緣化狀態,很難得到重視。有些高職院校,特別是理工科職業技術學院的很多專業都沒有開設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有的院校在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內容中包含了“應用文寫作”這部分內容,應用文寫作在大學語文這門基礎課程中也只是處于從屬的地位。
二 教師隊伍不夠專業,職業素養有待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從事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大部分教師來自漢語言文學專業或其他相關專業,有些是轉崗過來的,他們的專業針對性不強,或缺乏實踐經驗,整體職業素養有待提高。另外,目前我國對應用文寫作教師的培訓體系還不夠健全,高職院校對應用文寫作授課教師的培養普遍不夠重視,培養力度不夠。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它強調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然而許多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仍是傳統的以教師唱“主角”的“講授型”和“單一型”的模式,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教學乏味無力,采用傳統的教學思路,即概念用途——特點——寫法——注意事項——例文,這種古板的教學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忽視了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與學生脫節、與專業脫節、與社會脫節。
三 通信技術的高度發達及網絡的普及,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沖擊
當今互聯網的普及,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課堂上隨處可見“無教材、無本子、無筆”的“三無”學生,然而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帶上一個手機到課堂。客觀地說,網絡有其便利的一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也可以讓他們快速地了解國內外發生的時事新聞,也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便利。但網絡也給傳統的課堂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些學生在學習方面意志力薄弱、惰性較強、自控能力較差、學習的自覺性和專注度不夠,上課偷偷看影視劇、聽歌等,有些甚至會旁若無人地發出笑聲。這些都給學生管理和課堂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四 教材體例陳舊,內容老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幾年,應用文大部分教材的體例比較雷同,雖然出現了高職高專應用文寫作教材,其體例上輕理論重練習的方式,相比之前的教材有相當的進步,然而因其教學指導思想未徹底更新,教材內容、教材體例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陳舊的內容和例文不但難以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還容易誤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應用文寫作教材,對應用文的介紹面面俱到,文種繁多,而課時很有限,我院的應用文寫作課時是24學時,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習這么多文種,教學難以深入,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這些都違背了高職院校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
五 教學對象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征,教育工作面臨嚴峻考驗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比較自我、脆弱、缺乏自控能力,集體意識欠缺,不懂得互助友愛,適應社會的能力比較差。
隨著我省近年來本科批次的不斷擴招和注冊招生政策的實行,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總體有所下滑。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構成比較復雜,有兩年制專科,也有三年制專科,也有中職類專科。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意志力薄弱、惰性較強,不愿意動手,缺少對未來的規劃,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學習的自覺性不夠,還沒有真正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大學里由自己支配的時間較多,不像高中那樣有班主任和家長天天盯著,相當一部分學生奮斗目標不夠清晰,他們強調自己的個性,不愿意人云亦云,在很多事情上,都要求要有自主選擇權,學生管理已經告別了教師說什么是什么的年代,他們不喜歡受約束,喜歡隨性自由,而應用文寫作是注重規范嚴謹的,所以學生會覺得沒勁,練習寫作時也是在強迫自己依葫蘆畫瓢,應付了事。學生的個性化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