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研究性學習“高調”地走進了高中各科教學中。生物學科關注糧食、能源、身心健康以及環境等諸多社會熱點,貼近生活,因此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以及成長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實用性。本文以這一教學活動為基礎,重點探討了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以便為今后更好地從事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學生成長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87-02
研究性學習是在吸收現代教育理論諸多學習方式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甘肅省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其中,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學年共15學分,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大類,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更多的課題研究。這一理念的實施既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滿足了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研究性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能力需求,使他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解答自己所困惑的疑問。這種活動打破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近年來,我與學生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現將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積極的影響總結如下:
一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目前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多在課余時間進行,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為主,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探究感興趣的問題。這與考綱中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不同,在學習方式、內容以及時間方面,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完全以學生的自主需求為動力,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本質上講,研究性學習突出的表現為探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扮演幾種角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信息的篩選者與疑問的解決者以及成果的總結提出者。可以說整個學習過程是在疑問、解決疑問、再疑問的環節中進行的。整個學習過程既讓學生有解惑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又有新疑問帶來的困惑與動力。以問題解決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增強學習動機,避免學習疲勞,從而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二 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豐富學生的生活,提高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課堂教學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多手段、多層次學習標準中規定的大眾化內容。由于受到時間、授課內容以及學生知識背景的限制,課堂教學不可能滿足一切學生的需求以及發展其個性化特長。我們課題組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源于課堂,但又高于課堂,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假期,探究一些課堂上需要拓展的問題,或者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疑惑,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質上研究的前提是自己儲備知識的應用,同時需要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及創新等綜合能力的應用。這些都是學生健康成長必需的并且在課堂教學中難以開發的。研究性學習能彌補傳統接受性學習方式的不足,并幫助基礎教育順利完成從一味地研究如何教轉變到關注學生如何學,充分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培養應用型人才。如同“教是為了不教”那樣,研究性學習開展的目標更多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思維方式、質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知識的良好習慣,促進課堂教學高效進行和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 初步學習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課題,無論怎么簡單,都包含選題、選擇研究方法、實施研究過程以及結果分析與結論的生成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與過程,學生的自主研究是一次學習,更是一次為將來的發展與從事科研事業的準備。新時代的學生,物質生活豐富、精神世界匱乏,他們生活得很自我,但自主意識與空間不足。在家他們生活在家長無微不至的包圍圈中,在校面對的是注入式的高壓教學,在家長制定的軌道上曲折式地成長,學生自主鍛煉的機會很少。研究性學習打破了這種安排式的生活,完全是學生自愿、自主地探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對他們智力的開發、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都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作用。研究性學習不但強化了學生儲備的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很好的延伸,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一個過程。正如“教是為了不教”一樣,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掌握的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過程,養成的質疑、探究、查找資料以及求教的這種自主能力,必將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
四 培養學生組織、合作以及與人相處的基本能力
信息化拓寬了人類的交往范圍與發展空間,同時也降低了人們直接交往的頻率,孩子白天面對的是繁重的學習任務,晚上和周末又迷戀各種網絡信息,他們的世界很狹窄,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研究表明,人腦的發展與接受刺激的廣度與經歷有關。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有責任提供豐富學生閱歷的課程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從研究開始到結束,離不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更避免不了新問題、新事物的挑戰;同時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走入社會,必須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學生會從中得到與人交往的體會和經驗,使其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既要依靠個人努力又要與全組成員分工合作,這必然使學生的探索勇氣、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得到鍛煉和加強。這必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組織能力和豐富人際交往的體會與經驗,對于當代中學生的成長而言,這一切都是彌足珍貴的。
五 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他們自信、自強的人生態度
課堂教學面對全體學生,是一種大眾化的教育,這使知識的傳授具有放大作用,提高了知識傳遞效率,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途徑,但對個體差異性的針對性降低,不利于學生個體潛能的良好發展。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總是遇到這種問題,學生不喜歡的是教學與學習任務,喜歡的又沒法在課堂教學中一一滿足,這樣一部分本來很有個性與潛質的學生成績卻平平,致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降低。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研究性學習,學生逐步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任務型學習轉變為發展興趣與特長型學習。只要教師制定一些合理、科學量化的評價指標,必將為這些學生增加更多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必將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也隨著研究性學習的深入,更多研究性學習的正能量將陸續衍生出來。這必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健康成長注入巨大的推動力量。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地研究、實踐以及創新,在教學工作中把研究性學習實施得更好、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黃朝兵、肖攸安等.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5):9~10
[2]旦智塔主編.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100問[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51~5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