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新課改過程中新老教師處境不同,新教師應更多繼承優秀地理的教學傳統、快速成長,老教師更應革新觀念、順應潮流,最終共同推動地理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改 新教師 老教師 處境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093-01
當今世界是大變革、大交匯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蕩縱橫,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也日新月異,在此大背景下進行的地理課程改革,給廣大地理教師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在此實踐中,新教師與老教師的處境有很大區別,應采取不同對策。
一 新教師與老教師不同的教學理念分析與對策
新一輪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這種理念本身當然是先進的、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的,它針對解決傳統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種種痼疾對癥下藥,假以時日,必能解決。但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新課改一輪接著一輪,成就斐然的同時,也把一些優秀的地理傳統沖擊掉了,假如改革要是成了矯枉過正,就是不恰當的了。在一些地理教學課堂上,出現了不管內容如何都用探究型教學法,不管時間夠不夠都用討論教學法的現象,結果是基本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教出來的學生面對高考時無能為力。改革不能矯枉過正,新課改也是如此。
二 地理新老教師兩個陣營的各自處境與對策
新教師是指剛剛畢業從事教學工作3年以內,還沒有帶過完整的一輪高考的教師。不管是新教材還是舊教材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的,起點都一樣。尤其是地理這門學科,由于我國特殊的教育體制和課程安排,使地理教師本人讀高中時都是學習理科的,從來沒有參加過地理高考,基本上在高一以后就不再看地理書了,甚至有一些人的地理知識簡直匱乏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記得筆者上大學的第一天,寢室里的同學在一起討論中國的鄰國,都有哪些在什么位置之類。剛好談到印度,突然有人問“印度……是歐洲的吧?”類似的笑話現在還在盛行,一次又一次地在高校地理系上演。然而笑過之后我們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地理教師培養機制確實出了不小的問題,知識銜接斷檔了。當然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尷尬還需要我們面對。不管怎樣,新教師對新教材大多是歡迎的,因為新教材有更多的圖片、更多的活動、更多的選擇,講起來會很生動。他們歡迎教育改革,他們是最早就立刻接受了新教材的一批人,起點比較新,比較有利于以后的教育改革。但他們容易過于關注地理知識體系之外的旁支知識,容易舍本逐末,在高考沒有大變化的前提下,此類教師明顯對高考題不知所措,進而影響所教學生的高考成績,使得其作為一名教師的合格性大打折扣。
青年教師首先應繼承優秀的教學傳統,學好基本教學技能,深刻把握新老教材內涵,多做高考原題,熟悉高考、研究高考,在此基礎上靈活組織教學素材,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具體安排教學活動,才是契合新課改的教學思想。
老教師經驗豐富,已經歷了多輪課改,對他們來講,新教材可能只是換了個包裝的舊教材,在教法上沒有多少改變。這些教師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歷經多年的高考、會考磨合,已經得心應手。他們是目前地理教學的中堅力量,很可能并不真正認同新教材,從心里不想改變,要改變是比較難受的。在這一點上來說,不必苛求所有人一下子都接受新課改,其實這部分教師往往能保留地理教學的元氣,而不被紛繁復雜的一個接一個的課改所困擾甚至擊垮。但新教材畢竟是代表新生力量,盡管可能有些方面還不成熟,但老教師更應該注意更新觀念,不斷學習新課改精神,與時俱進。
其實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地理教師,只要客觀地認識自己,理性公允地看待新課改,“因材(教材、人才)施教”,就能夠在新課改過程中游刃有余。因為地理學的本質沒有變化,地理學教育的本質也沒變質,只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了,順應了社會的新需求,而非對以往地理教學的全盤否定。
三 結束語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社會化”的人,教師必須堅定信念,牢牢地抱緊“培養人、教育人”的人本教育理念不放松,才能在紛繁復雜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不失掉自我,不失掉原有的好東西,不妄自菲薄、輕易動搖,這樣才會真正地契合新課改的本質精神,真正地為學生服務,為教育服務。
因而,教師應秉承著對地理學的熱愛、對科學精神的信仰、對學生愛護和尊重,對教學手段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君子日三省吾身,方能進步,方能教出更出色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