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教學理念下的作文教改創新使作文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本文試從作文教改創新應腳踏實地、作文教改創新活動中存在的不和諧之音、作文教改創新怎樣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作文 教改創新 傳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00-02
作文教改創新中的“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做法,本人贊成但同時我還要指出:語文教師必須親自批改學生作文。讓兩者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下面就怎樣進行作文教改創新和教師批改相結合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作文教改創新應該腳踏實地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道難關。寫作能力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更是語文教學的落腳點。傳統的作文教學之指導、批改、講評三個環節是科學的、有效的,是符合作文教學質量規律的,應繼承和發展、改革和創新。即用科學發展觀認真扎實地做好作文的指導、批改、講評工作。
之所以說作文教改創新應該腳踏實地,是指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改實驗中,必須遵循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寫作教學具體的寫作過程與方法的指導中,所明確提出的“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提高獨立寫作能力”的要求,從實踐中去摸索、創造、總結出作文教改創新操作的方法。本人認為可按五個步驟實施:第一步,在教師進行普遍性指導后,學生獨立構思,擬出作文提綱,寫出作文草稿;第二步,學生將自己寫出的作文草稿交給同學評議修改;第三步,學生將經過同學評改了的作文草稿謄寫到自己的作文本上,連同同學評改的草稿一并送給教師批改和比較;第四步,教師將學生謄寫在作文本上的作文進行批改,并做出批改記錄;第五步,教師將批改記錄進行歸納整理,選擇學生作文中的典型篇章認真進行講評。能如此,庶可預計效果。
二 作文教改創新活動中存在不和諧之音
近年來,在作文教改創新中,很多語文教師不親自批改學生作文的錯誤傾向令人擔憂;教師對學生互相批改的作文中的錯誤不聞不問,引起了學生和家長的強烈不滿。對此,《科教新報》2005年11月2日第3版“教育文苑”頭條刊登了張克中《讓學生批改作文須三思而行》一文,并做了評論,社會反響較好。
備好課,教好課,批改好作業,輔導好活動,是教師的天職。尤其是作文這項涉及語文基礎知識綜合運用性強、難度大的書面作業,即使具有一般文化水平和教學能力的語文教師,都不一定能夠完全勝任批改學生作文的工作,更何況是學生。那種持“學生作文不用語文教師親自批改,只讓學生互相批改就能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論點,純屬欺人之論。
第一,從教學本身的角度看,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相互關系是:讀中學寫、寫后再讀、讀寫結合、逐步提高。即通過閱讀來獲得寫作技巧,通過寫作來檢驗閱讀效果。因此,如果語文教師不親自批改學生作文,對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心中無數,又怎么能得到閱讀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怎么能在閱讀教學中結合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指導呢?
第二,從學生寫作的情緒看,教師不親自批改學生作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盡人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寫作最重要的內驅力。我國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對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機,有過大量精彩的論述,如“要引起學生的興味”。語文教師不親自批改學生作文,學生會認為,作文寫得好與不好都無關緊要,反正老師不會親自批改,難免滋生出敷衍塞責、馬虎草率的行文作風。
第三,從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看,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典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都很大。古代教育家楊雄指出:“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可以不親自批改作文,學生也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好好作文。長此以往,對師德形象、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也相當不利。
其實,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并不是為了減輕語文教師的工作負擔。恰恰相反,學生批改作文的“善后”工作,對語文教師的指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語文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嘆的是,有很多語文教師和學校負責人對此聽之任之。既不對學生批改的錯誤之處作指正,也不對學生批改的不足之處作彌補。很多語文教師還在期末放假時不將學生批改的作文本發還給學生帶回家讓家長檢閱,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損害了教師的人格形象,破壞了家校之間的良好關系。上述情況,學校須嚴令禁止,教師本人亦亟須自行糾正。
三 作文教改創新還須弘揚傳統
傳統不等于落后,創新不一定都成功。無論對什么文化,我們都不能不加甄別地拿來照搬照用,也不能都一概排斥地全盤否定。應深入了解與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即要批判地繼承、發揚和創新,理性地學習、借鑒和利用。即使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很多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歷久彌新,具有永恒的魅力。須知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也不是學生改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慢慢獲得的。實踐還證明,作文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而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親自批改,正是對學生作文的字、詞、句、篇等各方面最全面、最細微、最具體,也是最有效的指導,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那么,怎樣指導學生作文?我認為應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是語文教師的課前、課堂作文指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靈感來自于對生活的觀察、思考。課前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養成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的良好習慣。要不斷培養學生熱愛寫作的情感,讓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發展和保持。做到樂寫,主動寫,寫有所進。課堂指導內容要具體,允許學生自由命題,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熟悉的內容作文;要求要明確,鼓勵學生說真話,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真心傾吐本人的酸甜苦辣,充分地展現學生的個性與理想、目標與追求;方法要得當,要以傳授寫作方法為主,讓學生用所獲得的寫作方法自己去學習寫作,以真正實現“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第二是學生的列綱寫草稿,草稿完成后先自改。葉圣陶曾明確指出:“‘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再互相交換修改。宋代文學巨匠歐陽修認為:要把文章做好,必須要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這里的商量多就是指互相討論修改文稿,以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然后將修改的草稿謄寫在作文本上,再收集送交語文教師批改。以上環節,要環環相扣、落實到位、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第三是語文教師批改完畢并整理好批改記錄后的課堂講評。既要照顧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攻破難點。評價時,教師的眼光不要太高。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作文。哪怕是學生作文中的一個詞、一句話寫得好,都要給學生高度的贊揚和鼓勵。這樣做,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寫、去積累、去感悟。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做好以上三點,作文教學的指導、批改、講評內容就會更加充實,做法更加切實,效果更加扎實,這才算是抓住了作文教學改革創新的真諦。而由此看來,作文教學改革創新的前提,則是語文教師親自批改學生的作文。舍此一招,余該空談。
當然,不光語文科的作文教學是這樣,其他學科教學同樣如此。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里對愛崗敬業的規定是:教師要“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學校應把各任課教師都必須親自認真批改每位學生的書面作業,期末放假時必須將每個學生在校做了作業的本子、冊子等全部發還給學生帶回家,讓家長檢閱收管等項工作作為鐵的紀律固定下來。從各方面努力,真正辦好讓人民放心滿意的學校。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