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追求和探索科學知識。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愉快主動地學習。如果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就會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就會造成知識接受困難、易忘、上課不專心學習等現象。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趣激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接受新知識,從而學好數學。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改革也強調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對學習的興趣,而學習成績又與學習興趣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么怎樣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 創設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他們就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讓他們由“我學會”變為“我會學”,使學生真正愿學數學、好學數學、會學數學。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對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特別感興趣。教師應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中選擇材料,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熟悉的事物去組織教學,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幾何中“探究性活動:鑲嵌”,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1~2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料,很有創意。這樣讓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實際活動中,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產生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能引起學生興趣,促使他們主動而又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的問題情境,以便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喚醒學生的認知系統,從而拓展他們的思維,使學生自愿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 改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調整好與學生的關系,將自己變成一位幫助學生發現矛盾論點的人,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主動學習方式。
教師要改變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即教給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更學會創造性地學習數學。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講解——練習——鞏固”的教學方式,應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立足點,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機會,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能自主學習數學。
三 教師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深入自主學習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的引導,從搞好預習到獨立思考,從積極質疑到主動進取,可以從不同角度給以指導。如在課前可提出適當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從問題開始,經過自己的探索,感到學有所獲。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授以學生“以法求知”,引導學生自己進入認識過程。必要時教師可適當點撥,可以“講其所需,疏其所阻,導其所難”。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從發展性的要求來看,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會學”數學,學會學習數學,具備在未來的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使他們在學習中把摸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盡快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網上尋找知識,通過獨立思考、對話、交流去獲取知識。這既培養了他們運用網絡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協作品質,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 利用恰當地數學史與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適當地選擇有關的生動史實,創設誘人的知識情境,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向學生介紹著名數學家所做出的一些重大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在教學中要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練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愉快。變“強制性”教學活動為“主動性參與”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