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懈動力,因此在職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職業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創新能力 職業語文教學 創新意識 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76-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人類社會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就是創新的意思,所以,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那么如何在職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 探索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很多,我先談以下三點:(1)在教學過程中要拋棄“灌輸有余,啟發不足”的教學模式,轉變“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職業學校中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施教,做到以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來扎實地抓職業技術基礎,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拋棄機械記憶和簡單復制,要求在實踐學習中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把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滲透到每節語文課堂上,讓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和掌握創新的基礎知識,使學生的文化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2)改變傳統的只重視教法研究,輕視學法指導的思想,做到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好學生的服務者、協作者、引導者、指導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提問、主動地發言,誘發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動地查字典、查資料,并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內外書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地激發起學生的創新動力。鼓勵學生把課程中學到的知識跟實踐相結合,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活動,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結合實踐加以分析并創新。(3)轉變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觀念,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因為教學活動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同結合組成,所以語文教學中更應做到善于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并形成良性循環,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地統一起來,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二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語文學科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的特殊教學內容而形成濃郁的人文特色的課程,它不僅能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熏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認識語文的人文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強烈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語文素質。因為興趣是創新的動力,成功的先導,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會勤奮努力地學習這門課,才能克服學習中遇到的一切困難和障礙,才會產生創新愿望,形成創新意識。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心理因素,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探究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規律并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探究方法的不斷提高和情感體驗的不斷深化,學生便會產生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發奮圖強的刻苦學習,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和探究科學規律,并主動地去實踐和創新。在職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勤于積累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關資料和素材,并在此基礎上巧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來激起學生主動地思考、去探究、去創新、善于發揮駕馭語文教學的技巧,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等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每一節語文課中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狀態,從中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挖掘學生自身存在的“閃光點”,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和解疑的活動過程,所以教師在授課前,要精心設計好適宜的疑問,授課過程中巧妙地提出疑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就是在解疑和釋疑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這充分證明了陶行知先生說的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的道理。科學實踐證明,人的思維的求異往往是創新的開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允許學生大膽質疑和標新立異,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科學知識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求異思維不是單向思維,它是多向思維、立體思維和發散思維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獨創思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求異,傳授給學生求異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求異的辦法,使學生不滿于書本知識、不滿于現成的方法和答案,愿意主動地尋找新的知識點和探索新的真理,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靈活性,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爭做一名具有獨創精神的創新型的人才。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