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開啟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支持。創新素質被確定為教育的培養目標,構成素質教育的核心。市場營銷學是20世紀發源于美國的一門專門研究市場營銷活動規律的學科,許多中職學校都開設了該門課程,它的實踐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何構建實驗教學體系等問題,都是所有市場營銷專業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生 市場營銷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78-01
對于中職生來講,所面臨的就業形勢相當激烈,所以,中職生應利用在校的時間多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對創新思維的培養,以便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課堂教學為主戰場,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通過創新教學培養中職生的創新素質,這是由職業教育自身特色所決定的。我們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創新素質將是決定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因此,通過專業課教學對中職學生進行創新素質的培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有很多,在這里以市場營銷基礎這門課為例。市場營銷基礎是市場營銷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旨在架構市場營銷專業的基礎,教會學生們運用所學的市場營銷知識來創造價值,市場營銷本身就是在“營銷為本”的思想指導下的一種營銷方式的創新。市場營銷是一個新興行業,創新是市場營銷的靈魂和核心,也是其生命力的體現。它悄然而廣泛地滲透進了人們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在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統一起來,課堂上讓學生做主角,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輔助學生發現學習規律,掌握學習的技巧。在課堂上,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讓他們進行自由辯論,然后由教師進行小結。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表現了自己的才華,鍛煉了膽量,訓練了邏輯思維,又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市場營銷的創新,既是學好課程本身的需要,也是學好課程的關鍵。
一 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正確的知識內容是形成認識的載體
內容的恰當選取,可以提高學生對創新價值的理解,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如在教授《市場營銷基礎》知識時采用案例教學,課內外并用。所謂案例教學法,又稱個案研究法,指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實踐,將傳統教學以本為本,從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變成一種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我的做法是:在上課前,就給學生提出了課外研究的主要課題,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組成課外實踐活動小組,并對所選擇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與營銷工作基本思路。在展開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中學生從中體會到創新的魅力和價值。因而在教學中,作為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帶領學生大膽地進行嘗試、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 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由于市場營銷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在教學中有些內容學生很難接觸到,如《分銷渠道》這章節的內容,學生只有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互動起來,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一語帶過。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啟發;討論結束時,要進行總結,以激勵每位學生。
三 教師的課后評價與思考
一節課上下來,若教師不能對學生做出合理的評價與思考就很難得到進步。作為教師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及時改變授課的計劃,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如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創新的精神,可以加大思維訓練的成績,對在思維的新、異、奇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給予表揚,并計入平時成績;也可以加大每次討論的成績在期評成績中的比重;還可以對為全班找到新穎資料的學生給予獎勵加分。
在創新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而不僅僅是教師教書的地方,教室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教師與學習彼此交流的港灣。作為教師,不僅要心中有教材,更應做到心中有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具有正確的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參考文獻
[1]布雷德·艾倫·克蘭多.戰略化的電子營銷——管理電子商務(勞幗齡譯)[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2]張毅、張志安.加拿大未成年人媒介素養教育初探[J].新聞記者,2005(3)
[3]馮培編著.創新素質與人才發展——21世紀人才心理素質教育叢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