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學校的教育目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使學生成為具有相當實踐經驗的技能型勞動者,以便讓學生在進入企業、社會后,更能適應環境,成為真正有用的人。
【關鍵詞】班級 企業化管理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79-01
學校是以育人為核心的辦學實體,而這些“人”又是以班級作為最基本單位。“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就是指在班級管理和對學生的教育中吸收企業內有實用的、有特色的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使學生在學校不但能學好文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提升職業道德,同時也能感受企業氛圍,感知企業文化,感悟企業精神。總之,班級就是一個“企業”。
一 “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的作用和好處。
以前,許多職校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都需要有較長的適應過程,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班級企業化管理”的實質就是提前讓學生適應企業的需要,通過不同的企業角色定位,不同的企業文化熏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企業的管理氛圍,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企業,既豐富學生的管理知識,也豐富了學生的社會知識、企業知識。
作為學校最基本的組織單位——班級,有“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的運行,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作為教師,在管理、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不斷汲取企業方面的內容,豐富學識,積累經驗,增強能力。對學生而言,在新型管理模式下,通過了解和學習企業文化、企業制度等,感悟企業精神,從而懂得在校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的重要性以及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提高職業道德素質,為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個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積累、總結,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才能最終建立起較為完善、合理的模式。每所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特點和特色,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的專業也有不同。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認為“班級企業化管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1.配套的師資
安排教師或班主任到企業掛職或參加學習,可讓教師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掌握了更好、更多的技能技巧,尤其是最新技術更新、新型產品研制等方面的內容,讓教師了解企業的文化制度,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使班主任和專業任課教師在平時的學生管理、學生教育等方面積累了素材。
2.與企業管理模式對接
把學校當作是一個“集團公司”,各系、各專業當作是“集團公司”下屬的“分公司”或“廠”(有些學校實行了學區化管理,那么每個學區就是一個“分公司”或“廠”),而班級正是其中的各個“車間”。把企業干部名稱用到學生干部的身上(班長可以稱為“廠長”,副班長可以稱為“廠長助理”,團支書可以稱為“書記”,學習委員可以稱為“技術部主任”等稱呼),這一舉措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壓在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肩負自己職責的使命有多艱巨,從而更加勤奮地工作和學習,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3.與企業管理制度對接
把學校班級管理制度與企業管理制度(主要是指車間管理制度)結合起來,整理成“班級企業化管理制度”。學校與企業的制度有相似之處,可相互借鑒,對比總結,制定適合的班級管理、學生管理制度。如車間的衛生制度、工作制度與學校班級的衛生制度、紀律制度就大同小異,教師要教育學生打掃衛生、遵守紀律不僅僅是學校里應做的,在今后走到工作崗位上也是應做的。
4.與企業文化對接
學校專業班級(特別是機電專業)在“校企合作”的大環境下,都披上了帶有企業色彩的“嫁衣”,它們中有些把企業名稱“冠”在班級名稱上,有些在教室里貼上了企業海報、企業宣傳報,有些班級中學生的校服也改換成了企業工作服裝等。班級與企業實質上有了聯系,必然會把這種文化灌輸到學生日常的學習中,使之了解企業發展的背景、過程、前景,從中領悟企業精神的內涵,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促發他們對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一種渴望。
5.活動對接
開設“企業課”“企業講座”,邀請企業的領導、業務骨干到班級中,為學生講解企業文化、企業制度,分析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就業形勢,讓學生充分認識當前人才需求的形勢,自身應具備哪些條件,介紹專業上更多、更新、更加先進的技術,為學校輸出“保質保量”的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6.考核對接
企業化班級管理員工每月憑自己的努力得到相應的虛擬貨幣,由財務科計算,跟企業一樣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的原則。要想工資多,就得多為企業辦事,在企業里只要肯干,人人都能有所得,做得好的員工和干部及其他管理者還可獲得獎金,當然做得不好或不稱職的也要扣發獎金,讓學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級的風氣會有很大改觀。通過工資結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財觀和正確的消費觀。
參考文獻
[1]曾文軍.G校MBA教育項目企業化管理研究[D].沈陽工業大學,2011
[2]陶東亞.班組管理之我見[J].改革與開放,2011(10)
[3]周和平.班組建設系列講座之三 班組管理與班組建設[J].現代班組,2011(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