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85年,緬甸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殖民統治對緬甸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英國殖民統治 緬甸 消極 積極 影響
【中圖分類號】K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90-02
近代英國殖民統治對緬甸經濟的影響,筆者認為,既有消極的一方面,也有積極的一方面,其中消極影響占主導地位。
一 英國殖民統治對緬甸經濟的消極影響
1.導致緬甸產業結構不合理,緬甸經濟以單一發展水稻業為主
伊洛瓦底江為下緬甸種植水稻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英國殖民者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業,不斷開墾荒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因此,緬甸的稻谷種植面積有增無減,這種上升的勢頭也越來越明顯。
英國殖民者單一地進行水稻種植,并不是要發展緬甸的農業生產,發展緬甸的水稻種植業。盡管水稻的種植面積比英國殖民統治以前大,大米的產量比以前高出很多,但緬甸農民在稻谷種植和大米銷售的過程中卻一無所獲。①盡管這一時期緬甸的水稻業有所發展,但緬甸的農業沒有得到發展,嚴重影響了緬甸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農業方面單一以種植水稻為主,導致農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緬甸人民并沒有富裕,這些都與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和對緬甸的殖民統治息息相關。
殖民者主要是在下緬甸集中建立了一些近代工廠,這些工廠又主要在仰光和勃生等地,所以導致緬甸的工業在布局上過于集中,這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果,他們只是為了運輸的方便,從來沒有考慮過緬甸這樣的工業布局是不合理的。緬甸的經濟片面和畸形發展,也源于緬甸技術落后、工業設備不夠好。
2.以掠奪資源為主,不顧及緬甸生態環境
第一,水稻方面,據有關資料統計:1852年英國占領下緬甸后,便積極推行稻谷單一作物,使緬甸成為英國的糧食供應地。1885年,下緬甸的稻谷種植面積僅有40.2萬多公頃,到1935年增至395萬公頃。就全國來說,到1940~1941年度增加到508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1865年,大米出口僅有40萬噸,到1941年增至800萬噸。②
第二,柚木方面,柚木是緬甸的珍貴木材,在殖民統治時期,英國人大量地砍伐緬甸柚木,并在緬甸國內建立許多木材加工廠,將優質木材大量地運往英國。在緬甸,有幾家英國人開的專門掌管緬甸木材的公司,這幾家木材公司將緬甸的木材行業壟斷。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木材遭到英國殖民者大量地掠奪,“在1936~1937年度至1939~1940年度,這5家英國公司控制了全緬柚木產量的五分之四,緬甸柚木的出口量約占世界的四分之三,居世界第一位,但絕大部分是輸往英國及其殖民地。”③
第三,石油方面,緬甸的石油儲量豐富,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石油也被英國殖民者大量開采和掠奪。這一時期,在緬甸成立的石油公司很多,緬甸的石油產量也突破了緬甸的歷史記錄。據有關資料記載:緬甸石油公司的石油產量占總產量的75%,印緬石油公司占12%,英緬石油公司占9.5%。1937年,緬甸石油產量達到了最高峰,超過3億加侖(約合117萬噸)。④殖民統治時期,石油大部分落入英國人的手里,大量石油被英國人運走了。
3.對緬甸土著工業發展不利
英國人并不只是從緬甸國內運走大量財富,他們還把本國的一些產品也運到緬甸市場上去賣。緬甸傳統的土著工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外來商品占據了緬甸的一部分市場,這對緬甸土著工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從英國運到緬甸的商品有吃的、穿的和用的等。如英國統治緬甸期間,英國的棉布被英國人大量帶到緬甸來賣。“1872~1873年度進口量為3000萬碼(按其價值超過該年度進口總額的50%,1碼等于0.9米)”⑤,“1913~1914年度增至1.83億碼”⑥,“這樣嚴重沖擊了緬甸的手工紡織業,導致緬甸的一些傳統手工作坊倒閉,手工紡織者失業。在1900~1910年期間,手工紡織業者減少了50%”⑦。由于英國人帶到緬甸的商品價格也很適中,因此,緬甸的一些東西逐漸地被外國的“洋貨”所取代。
4.土地占有權發生了改變
1824年以前,緬甸在經濟方面是傳統的封建小農經濟,人們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殖民統治期間,緬甸出現了土地兼并的現象,并且這個問題很嚴重。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和破產,土地被地主高利貸者占有,農民沒有土地,加劇了他們的貧窮,一些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差,生活狀況不斷惡化。
5.緬甸區域經濟不能協調發展
殖民者主要是在下緬甸集中建立了一些近代工廠,這些工廠又主要在仰光和勃生等地,所以導致緬甸的工業在布局上過于集中,這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果。
6.緬甸的各經濟部門分散,不能有機地運轉和聯系
殖民者不顧及緬甸各個經濟部門之間的聯系,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掠奪,這使得緬甸的各經濟部門分散,不能有效地運轉與聯系。
7.讓緬甸人民變得更加貧窮
殖民者對緬甸人民進行的侵略、剝削和統治,給緬甸人民帶來了嚴重后果,使緬甸的財富流失,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貧窮,緬甸也變得更加落后。
二 英國殖民統治對緬甸經濟的積極影響
由于在緬甸殖民掠奪和統治的需要,英國殖民者對緬甸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建設。
第一,交通方面,主要建了兩條鐵路,一條是從仰光到卑謬的,另一條是從仰光到東吁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鐵路通車里程在東南亞這些國家中是最長的,只是“二戰”期間被毀了很多。“到1914年,緬甸鐵路總里程達2500公里”⑧,是當時泰國鐵路的兩倍⑨ 還要多。水路方面,英國人成立了很多輪船公司,不管是運客還是運貨都很方便,水路運輸業十分發達。“擁有大小船只622艘,每年的客運量達900萬人次,貨運量為125萬噸。”⑩
第二,近代企業方面,由于英國人在緬甸大面積地進行水稻種植,很多水稻加工廠在緬甸被建立起來。在這一時期,緬甸的采礦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礦業相關的工廠被建立起來。在緬甸獨立后,大部分碾米廠和礦廠曾被緬甸政府收歸國有,成為緬甸國有經濟的支柱。
注 釋
①〔緬〕貌丁昂.緬甸史(賀圣達譯)[M].云南省東南亞研究編印,1984:271
②韓德英.緬甸經濟[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12
③楊長源、許清章、蔡祝生.緬甸概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15
④〔緬〕勞動人民日報(英文版)[N],1982.1.21
⑤⑥⑦朱志和.緬甸[M].世界知識社,1957:99
⑧⑨賀圣達、李晨陽.緬甸·列國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82
⑩賀圣達.當代緬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72
參考文獻
[1]鐘智翔.緬甸研究[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
[2]賀圣達.當代緬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 J.R.安德魯斯.緬甸的經濟生活[M].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4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