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要回顧了外語教學法發展歷程中的幾個主要教學流派,基于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的目標及現狀,筆者提出將各種教學法融合折中,綜合運用。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準確定位他們的基礎和水平,優化選擇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法,采用多元的、靈活的、動態的綜合外語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法
一、外語教學法回顧
外語教學法是外語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包括三個層次:Approach(途徑),Method(方法)和 Technique(技巧)。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方法時代”向“后方法時代”的轉變說明了外語教學法通過自身成長中否定之否定后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自英語教育開始以來,國內外不同專家學者先后研究及介紹了10余種外語教學法,但其中較流行且被大家認可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 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語法翻譯法又稱古典法或舊式法,是一種以語法講解加翻譯練習的方式來教授外語的方法。它是近現代外語教學法中生命力最強、統治外語教學時間最久的一種流派,即便在現今仍舊在各大院校的外語教學中盛行。此教學法以課文為中心,以句子為基礎,重視閱讀,著重學習原文文學名著;但卻忽視了口語教學,它重讀寫輕聽說、重知識輕使用被認為是最主要的缺陷。
? 聽說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主張“語言學習從聽說開始,在聽說的基礎上方能有效地讀寫;以句型為中心,按句型反復操練以形成習慣”的教學法即是聽說法。它有著雄厚的理論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聽說法使外語教學建立在當代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它的出現成為第二語言教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其操練方式太過機械,重語言結構形式輕語言內容意義的弊端遭受了抨擊。
? 交際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20世紀70年代,又稱功能法或意念法的交際法創建于歐共體國家,其理論基礎分別是功能主義語言學家韓禮德的功能語言理論和話語分析理論、社會語言學家哈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以及威多森的語言交際觀。
交際法博采眾長,從當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中汲取養分,成為迄今為止影響最大、最具有生命力的外語教學法流派之一。
?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務型教學法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得到了語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的認可和接受,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所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法。在任務型教學中,大量的小組活動和雙人活動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作用,也培養了他們的應變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 后方法時代(The Post-Methods Era)
20世紀見證了一批又一批教學法流派的興衰,整個20世紀就是一部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史和實驗史。各種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爭奇斗艷,在特定時期和不同領域都獲得了一定的認可和運用,對外語教育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就在這股狂流之后,許多專家學者逐漸冷靜下來,思考到底有沒有一個“無所不能”、“包治百病”的教學法?答案是否定的,單一的教學法根本無法應對新時代對外語教育的要求。從此,在教學方法上轉向了折衷主義(Eclecticism),外語教學法的研究進入了后方法時代。
后方法理論主張英語教師不應拘泥于某種教學法,而應從具體的語言環境、課程目標、學生的水平與需求、教學設施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適當的原則為指導,安排相應的教學活動。
二、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的目標及現狀
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有其特有的課程設計模式,教育原則為“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核心是“實用性和職業性”。基于這樣的教育原則及核心,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0年出臺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雖然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標得以明確,但由于其教學模式陳舊、僵化,課堂上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現象仍然司空見慣,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受到嚴重挫敗,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厭惡甚至放棄英語的想法。另外,高職高專的學習氛圍較差,其學生整體成績和英語基礎普遍相對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學習動力。課堂上教師就詞匯和語法無休止地操練,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忽略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專業特征和職業需求,完全沒有意識到英語課程“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
三、“后方法”視角下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
根據上文對外語教學法發展歷程的回顧,同時基于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核心及教育原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不可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教學方法,應當建立一個統一的教學體系,采用多元的、靈活的、動態的綜合外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使其參與有意義的課堂。
針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普遍相對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外語教師應該合理利用語法翻譯法,適當講解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奠定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同時,也有必要充分挖掘聽說法和視聽法結合具體情景學習語言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徹底擺脫“啞巴英語”。針對學生缺乏英語學習動力的情況,同時考慮其專業特征和職業需求,外語課堂可以大量引用交際法的理念和精髓,活用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有意義的小組活動,通過真實的語言輸入,師生共同完成語言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用”,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外語綜合運用能力。
四、結語
對任何一種教學法的一概排斥和全盤接受都是有失偏頗的,外語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每種教學法的閃光點,揚其所長,抑其所短,恰當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法,這正是“后方法時代”教學法的理念:運用適合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的教學法的方法組合,以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能力,從而滿足復雜的外語教學發展和時代的要求。要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外語教師就不能停留在現有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上,應當積極探索多元、創新、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準確定位他們的基礎和水平,優化選擇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法,切實提高公共英語教學的效率,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外語綜合運用能力,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目標:為社會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跨崗位跨職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成曉光.后方法時代的外語教學法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