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代中國慈善是由代表社會道德和擁有社會良知的公民所引領的,慈善的發展離不開慈善觀念的支撐,而慈善觀念的轉變則依賴于慈善倫理的構建。以德性倫理與規范倫理兩個維度為視角闡述對于慈善的倫理基礎的認識,解讀當代中國慈善倫理價值追求,以傳統、全球和現實三個視角為切入點來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倫理的基本路徑。
一、當代中國慈善的倫理價值追求
(一)在精神支持上,追求人道主義的志愿者精神
人道主義,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慈善最本質最核心的價值觀是利他,是一種跨越了國界、沒有文化差異、不分民族、不論社會地位、貧富差距和信仰的無私大愛,旨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與共同進步。人道主義的志愿者精神與當代慈善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深深地表達著人們相互之間的互幫互助與關愛之情。因此,當代中國慈善應將人道主義基礎上的志愿者精神作為慈善活動的精神支持與倫理追求。即追尋一種在“以人為中心、關懷人、尊重人”主旨指導下的一種志愿服務精神。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之上的志愿者精神的慈善不僅以實際行動幫助了那些處于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更是以一種精神靈魂喚醒著許多人內心的仁愛和慈善、激發著受助者的自立自強,并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接過愛的接力棒將慈善精神傳遞下去。
(二)在動機來源上,追求道德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的結合
道德情感與社會責任感對于慈善行為的發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個體形成慈善意識的源動力與鞏固慈善意識的促其成為慈善活動的不竭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公民慈善意識,促進當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并促成良好社會慈善風氣的形成。除此之外,基于個人美德的德性倫理與基于責任義務、社會正義的規范倫理是當代中國慈善的兩大倫理基礎,那么將以同情憐憫為基礎的道德情感和個人社會責任感相結合,共同作為當代中國慈善的兩大動機來源,也是慈善倫理的應有之意了。
(三)在道德原則上,倡導自主自愿、誠實守信、公平公正、普世博愛
當代中國慈善在道德原則上,應堅持的原則主要有自主自愿、誠實奉獻、公平公正。首先第一個原則是自主自愿原則,這是慈善作為道德范疇應具備的內涵。誠實守信是當代中國慈善所應遵循的第二個道德原則。具體說來,誠實原則對于授助者與受助者來說是一種個人德行的提升,對慈善組織或機構來說是一種公信力建設。只有將公平正義作為當代中國慈善的道德原則,才能促使慈善關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提升公平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慈善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普世博愛”的道德原則就是指在當代中國慈善中,我們要樹立一種“普世博愛”的價值觀。它所倡導的是:社會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我們都應該尊重人性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并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來建立一種人和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
(四)在實現方式上,追求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的結合
慈善要有一定的實現方式才能最終完成。當代中國慈善在實現方式上,追求的是一種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相結合的實現方式。道德自律是指道德行為主體自愿選擇某種道德體系的觀念、接受其相應的規則,并以此自我約束自覺履行道德規范。一方面,中國歷來都把慈善作為一種受內在道德力量驅使的道德自律的要求,不可置疑,作為道德范疇的慈善即使是在現代也是以人類的同情關愛作為其內在的道德基礎與最原始的道德動力的,而慈善更是一個關乎個人善良美德的概念,將道德自律作為個人慈善的實現方式之一是十分重要與必要的,只有個人不斷地對慈善進行自覺要求和反思,并促使其成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方式,慈善才能如水一樣涓流不息。另一方面,道德他律并不是像西方基督教文化那樣講慈善作為一種他律要求,使教徒在做慈善時往往帶有一種贖罪的傾向和對神的敬畏甚至是某種恐懼,借助這樣的外在強迫性促使慈善主體去行善,這實質上是將一種宗教教化轉化為宗教精神捆綁的外部約束力,顯然是不符合慈善道德范疇的本質的。這里我們所講的道德他律不具外部壓迫性更不具有外在強制性,主要是借助當今社會上良好的社會風尚、濃郁的慈善氛圍以及社會輿論的重大力量來以一種外部道德力量來感化當今社會成員,并促使他們真正將同情與關愛內化為道德自覺意識,然后付諸于慈善實踐活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將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相結合的實現方式才是我國當代慈善做應追尋的道德原則。
二、當代中國慈善倫理建構的路徑
第一,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慈善文化精華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揚棄并進行現代詮釋和價值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倫理的建構必須要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慈善文化,同時也應看到,傳統文化中缺乏現代慈善觀念與基因,因此對于傳統文化中所蘊含豐富的慈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分析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并且“古為今用”,讓千百年來積淀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慈善理念進一步強化和鞏固現代慈善倫理意識。將“仁愛”轉化為“博愛”,使慈善超越親緣關系;將“惻隱之心”轉化為“個人責任”,強化責任意識;將“個人美德”提升為“社會正義”,鞏固共同體意識;將“民本主義”轉化為“人本主義”,強調以人為本。
第二,批判的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慈善倫理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倫理的建構必須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的慈善倫理理念。慈善是世界各國的一種共同現象,并且西方的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在相當程度上說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例如美國大大小小約有70萬個慈善機構,并且這些組織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婦女與兒童權益保護、養老、消除貧困、就業、預防等等。其在發展程度、捐款額具大、志愿者隊伍龐大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我們應合理借鑒西方慈善倫理思想,特別是其發展理念與發展模式,并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使其為我所用。將新型財富觀融入進我國現代慈善倫理;將慈善意識凝聚為一種民族心理、群體意識;重視慈善法治建設,創新激勵、評價機制;順應全球化潮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第三,立足于現階段慈善發展現狀,既不能停滯不前也不能急功近利構建一種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倫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倫理的構建要立足于當代中國慈善文化的現實與慈善活動本身。建立與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相適應的財富倫理,發展微慈善;建立與中國傳統慈善文化相適應的感恩慈善倫理,發展中國感恩慈善倫理;建立以制度支持為支撐的誠信倫理,發展當代中國制度慈善倫理;建立適應和諧社會發展要求的層次倫理,發展中國層次慈善倫理。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當代中國慈善事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鄭功成,張奇林,許飛瓊.中華慈善事業[M].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3]李紅文.論正義與慈善[J].道德與文明,2012,(2).
[4]武曉峰.情感、理性、責任:個人慈善行為的倫理動因[J].道德與文明,2011,(2).
[5]夏明月,彭柏林.論儒家的公益慈善倫理思想[J].倫理學研究,2012,(3).
[6]劉學燕.試論慈善事業的發展需打破德性完美的神話[J].理論研究,2009,(3).
[7]李永玲.中西慈善理論發展研究[J].理論學習,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