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心理學中情緒的相關概念,總結了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他們的情緒特點以及目前相關的干預方法。
【關鍵詞】情緒;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問題;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問題原因;智力落后兒童情緒的干預
一.情緒的概念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由主觀體驗、外部表現(xiàn)和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主觀體驗是個體對不同情緒狀態(tài)的自我感受;情緒的外部表現(xiàn)通常稱之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態(tài)表情和語調(diào)表情;生理喚醒是指情緒產(chǎn)生的生理反應,如恐懼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痛苦時血管容積縮小等[1]。
二.智力落后兒童情緒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1)認知功能缺陷累積理論
格式塔拓撲心理學家勒溫指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這個變化表現(xiàn)為分化、概括化與再組織三種方式。只有經(jīng)過這三種方式,學習才能夠發(fā)生。智力落后兒童由于感知覺、思維等認知能力存在極大的缺陷,他們在學習的分化、概括化和再組織三方面就會顯示出一些障礙,所以他們比同齡的正常兒童學習認知事物更加困難,從而表現(xiàn)出認知功能缺陷。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認知功能的缺陷會有累積的趨勢,即智力落后兒童和正常同齡兒童的思維概括等認知能力差距越來越明顯。這個和心理學家皮連生的理論是一致的:兒童如果前一個人生階段的任務沒有完成,會影響以后人生任務的完成,成為人生缺陷,缺陷如果得不到彌補和補償就會越來越多,以后的發(fā)展會非常艱難。情緒心理學家孟昭蘭[2]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及對前人研究的總結提出了嬰兒情緒分化理論,智力落后兒童由于受生理因素的制約,其情緒發(fā)展的速度、分化的速度普遍較晚,而且大多數(shù)的家庭因為孩子不正常而忽視了對其情緒需要的社會性反饋,智力落后兒童早期由生物驅(qū)力表現(xiàn)的情緒(如饑餓時的哭喊,舒服時的微笑)得不到家人的反饋,久而久之,他們的感情之源漸漸干枯。他們的感情表達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強化,情緒發(fā)展更加緩慢。同時由于智力落后兒童的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等認知能力發(fā)展緩慢,導致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出的情緒識別能力也會產(chǎn)生缺陷,如果得不到適當?shù)膹浹a和補償,缺陷會累積的更多,使個體的適應能力受到影響。
(2)人本主義的解釋
人本主義的觀點認為不當情緒主要與幼時缺乏關愛有關。羅杰斯提出,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注,個體就能產(chǎn)生自我和諧的“自我關注”,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能較為健康地發(fā)展[3]。而那些只能通過努力而得到的“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幼兒就會對人產(chǎn)生不信任感,從而猜疑、懷疑別人,漸漸地產(chǎn)生自我否定。智力落后兒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大多數(shù)得不到像正常孩子那樣的關愛,家人對他們的情緒表現(xiàn)沒有加以更多的關注,而是將關注更多的放在家里的健康孩子身上,盡管智力落后兒童不善于描述出其個人的情感體驗,但是他們可以體驗,這種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很容易表現(xiàn)出不恰當?shù)那榫w和深層次的情緒問題。
三.智力落后兒童的情緒特點[4][5]
智力落后兒童的情緒由于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約,其發(fā)展速度、品質(zhì)上都與正常兒童存在差異,落后于正常兒童,表現(xiàn)出很多不恰當?shù)那榫w,具體有以下表現(xiàn):
(1)情緒分化晚,表現(xiàn)出兩個極端
六、七歲的智力落后兒童往往只表現(xiàn)出高興與不高興,有的十幾歲的智力落后兒童遇到事就像學前兒童那樣想哭就哭,或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摔東西。有一部分兒童有極端化的傾向,特別易激動或特別安靜,其他表現(xiàn)形式很少出現(xiàn)。
(2)情緒不穩(wěn)定,自控性發(fā)展緩慢
有些輕度智力落后兒童犯了錯誤,剛接受完老師的批評還掉了幾滴眼淚,可馬上回到同學中間,又很快地和同學高興地玩耍起來。還有一些中重度的孩子存在“頑固不變”的現(xiàn)象,對一件事情喜歡做就會不厭其煩地做下去,一哭起來也會“堅持”大半天。
(3)情緒體驗不深刻,表情變化與外界刺激水平不適應
在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近半數(shù)的學生表情與刺激強度、性質(zhì)不相稱,對于很滑稽可笑的場面有很多學生面部表情呆板,無動于衷。而對于并不幽默的場面卻哈哈大笑,而且很難做到“一笑了之”。
四.近年來國內(nèi)關于智力落后兒童情緒的研究
目前國內(nèi)的學者在對智力落后兒童的情緒進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用各種療法對其情緒障礙進行干預。如劉明明(2000)[6]在其碩士論文中采用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方法對智能障礙兒童的恰當情緒進行了干預,研究表明音樂療法可以提高智障兒童的恰當情緒,進而減少不恰當?shù)男袨椤S螒蚴莾和奶煨裕诮虒W中許多培智學校的老師以游戲為載體,設置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戴碎英(2004)[7]等探討了溫州市新碼道學校的游戲教學法,運用“小貓釣魚、摘蘋果、小熊貓找家、貓抓小白鼠”等游戲,認為游戲可以增加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老師的情感,而且能增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江琴娣(2006)[8]等人在研究智力落后學生情感障礙的矯治中,曾提到對一名輕度智力障礙的女孩運用認知療法來糾正其不良的認知,從而獲得良好的情緒。江琴娣上述的研究還提到用自我宣泄法來宣泄不良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壓抑的情緒情感,從而達到身心輕松,情緒愉快,使內(nèi)心世界重新獲得平衡。
參考文獻:
[1]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金花主編.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修訂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民族出版社,303-308
[4]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及缺陷補償,北京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主編.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4.5
[5]丑榮之,王清汀,梁斌言.怎樣培養(yǎng)教育弱智兒童[M].華夏出版社
[6]劉明明.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方法對智能障礙兒童恰當情緒的影響[D].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7]戴碎英,葉愛娟,胡樂.游戲法-在弱智兒童教育實踐中的運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4年第3期(總第45期),34-38
[8]江琴娣.周勇紅.智力落后學生情感障礙矯治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年第1期,33-35